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素质教育议论文800字

  摘 要: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获得阶段性的突破。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 素质教育 问题 实施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得到阶段性的突破。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在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减轻了学生的主业负担,纷纷展开了外语、电脑、音乐、书法、舞蹈、劳动等新课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学到了丰富的新知识,开拓了新视野,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实际上,这样取得的成绩是肤浅的,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在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奥林匹克数学、化学、物理等竞赛,但二十多年来,此举并未使我国在相应的学术领域得到提高,也没有使广大学生从中获益。而邓小平同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也没有改变我国软件业至今仍落后于印度的事实。
  中小学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有效改善国民综合素质、修养、学识的工程,它是长期、艰难和没有固定模式的。它是帮助中小学生德智体思行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抽象的指导方针和方法,而不应当是某几项技能的具体体现,它的成效在短期内是隐性、难以量化或者考核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
  当前的素质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特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的教育。在为数不多的班会或其它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电影、展览)中,对学生群体进行的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势,只能做到教师泛泛而谈、学生似懂非懂。各地的中小学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学生的成绩和日常的教学计划中,能做到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定期家访的教师极少,更难以落实素质教育到学生个人。
  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仍流于形式。这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1.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由计划经济转型向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一方面由封闭型社会转为开放型社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剧烈变化,国民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随之迅速变化。因此国民要求自己的子女,即素质教育的对象,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考试和技能的获得上。在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下,素质教育既不能得到教育机构的重视,也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2. 我国的素质教育起步晚,素质教育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应试教育史长达千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机构重“传道授业解惑”,轻“思考总结探索”,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科举、做官,而不是提高国民的认知和素质。素质教育仅仅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陶行知先生,真正提出要进行素质教育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事。因此,我国对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没有经验,只能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开设的个别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探索。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机构及人员普遍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知,施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单一,程度和范围狭窄。因此,我国广大地区还不能够做到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3. 素质教育人才匮乏。当前我国的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培养专业授课教师,甚至在西部相当部分地区还缺乏中小学教师。正规的擅长素质教育的人才极为缺乏,流失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师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施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应因地制宜,不应搞一刀切。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确立几个根本的原则:
  1. 初步培养中小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谦虚好学的传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社会发展的进步,又需要我们学习国外的勇于创新、独立自强等优点。素质教育就应当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一个总的指导方针,由各地根据具体实际进行制定自己的素质教育方案。
  2.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是在学校的组织指导下,全社会不间断地参与。我国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的综合发展,导致各地频出大学新生生活不能自理的报道,而青少年重大违法犯罪事件屡有发生,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淡漠、责任感不强的特点也是较为突出的。因此,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自我约束能力形成的早期,进行由社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立这个原则有利于全社会广泛参与及监督。
  3. 素质教育实施的内容应当具有实用性强、可传播的特点。我国素质教育实行这几年来,投入大,但收效不高,原因就在于素质教育的范围仅限于校园,而学生不仅仅在学校内受到教育,出了学校后更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往往看到了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的反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地在于提高全体国民,而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实施的内容应当实用性强、可传播,比如,在学校的组织下,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环保、交通秩序宣传、红十字活动、反不良习惯等宣传活动往往起到较好的效果,在长期坚持的前提下,就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共识,达到促进国民素质的目的。
  
  三、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我国应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交流教学经验和共享资源,提高学历层次。还要健全学校学习制度,有计划、定内容地学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开展各种互帮互学活动,在两所或几所学校间开展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定期评比。特别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练说正确流利的普通话,练写漂亮的毛笔字,练画形象的简笔画,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熟练使用教材,练备课和编写教案,练课堂讲授。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教师编制紧,更要求教师多才多艺,尽可能做到能说、能读、能讲、能写、能画、能弹、能跳、能唱,还能健体、能审美。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养和素养。
  2. 改革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思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遍采用年级组或教学专业组的方式来编制教师,在教学分工上就直接把素质教育的担子压在了班主任一个人的身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因此,应当改变当前的教育思路,使其核心思想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改为教师指导学生走。班主任的工作是带领、协调其它教师,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只在有必要干涉的情况下才予以介入,尽量做到学习生活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
  3. 确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评定标准。应试教育中一个比较强大的职能是筛选职能,它的用处在于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留下,给予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被淘汰,致使教育的总产出和效率降低,有违普遍教育的初衷。事实上,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和自由天性,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极力避免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就不能够以考分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成败。因此,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评定标准应当是是否使中小学生具有了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而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的效率及主动性、个人兴趣爱好的发挥、生活的自理能力、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符合社会要求的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及责任感。
  这个标准很难用应试教育的那套评定标准来衡量成败,但目前,我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果却是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的,这样的标准直接打击了基层教师推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也看不出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一个新的科学的评定标准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4. 改革素质教育的内容。当前,中小学教育活动中,有不少课程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比如,在我国中小学广泛开展的英语、电脑课程。这类课程是否应当纳入中小学学习值得商榷。至少在素质教育运用较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而学生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也严格受到控制。其它的历史、音乐、手工等课程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也都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方面,我国的教育界可以通过交流、试验的形式来探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适合我国国情。
  中小学学生是个创造性、自由性非常突出的群体,而我国地域辽阔,行业发达,因此,我国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完全可以做到因地而宜、课程多样而非千篇一律。2008年2月,北京试点在20余所中小学引入京剧,初步要求音乐教师开口就能唱。这在北京等地区进行试点教学显然是好事,但推广到全国,尤其是南方就是个很糟糕的主意。
  同样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上也应当让中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余地,在现行的教育课程中,书法、美术、音乐、歌舞等艺术类课程是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角,教育机构忽略了大多数学生更为广阔的兴趣爱好。事实上,教育机构完全可以考虑加入适当的机械、种植、收藏、电子电器、模型之类的课程。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外聘来解决,不需要另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魏庆洪.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刘近枚,曹兴宇.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文教资料,2007,(22).
  [3]王巧玲.县域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推荐访问:中小学 素质教育 改进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