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预设中】 ps工具预设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生成的精彩离不开预设的精心,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因此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强调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进行精心预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在“预设”中科学地凸显工具性的重要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科学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重要保证。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的“预设”中生成的,在精彩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又能随机进行“预设”,从而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地优化与整合,预设与生成也就相得益彰。因此,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语文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因此工具性的体现应该是预设中的重点之一。在《生命桥》一课的教学预设中,我重点用两个地方的训练来体现工具性。首先是在复习词语的时候,有意识地将一些课文中能体现故事情节的词语分行排列展示,让学生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根据这些词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既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其次是对于作者描写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试跳情景时的一个特写镜头的学习,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通过变换人称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将文中的“老羚羊”读成“你”,小羚羊读成“我”等方法,体会作者写法的妙处,并且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在“预设”中正确地把握人文性的“生成”角度
  
  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去认识的对象,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有精心的,全面的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寻找最佳角度,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对过程多做一些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怎样想?我又该如何引?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师生对话,才有可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想学生有这些收获,首先作为教师,更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体验与感悟中,深入教材,与教材共呼吸。在对《生命桥》一课的理解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想到老羚羊和年轻羚羊配合默契,并用此来标签羚羊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我觉得学生的想法一定有很多,就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果然,课堂上一位学生说:这些坠入悬崖的老羚羊是值得尊敬的,他们为了种族的延续,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具有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也表现出了对小羚羊最伟大的爱。它们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们死后,它们的灵魂一定升入了天堂。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珍惜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这位学生这么善与美的感悟后对她作出了肯定与赞赏,因为我相信这样会比我说一百遍要珍爱生命、珍爱动物有价值得多!
  
  三、在“预设”中弹性地给人文性的“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如在《生命桥》一课上课前,我对于中心问题:“你从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奇迹’?”可能的生成做了充分的预设。一般来说,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顺着课文的脉络进行回答,但是,一定也会有学生只是着眼于“奇迹”一词,直接说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如何处理?是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回自己的教学思路?答案肯定是不行的,那样会打断学生的情感路线,破坏了语文的人文性的和谐。因此我预设了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并且也考虑好了对策:即假如学生那样回答,就顺水推舟先让学生去体会第二段中“奇”在哪些地方,然后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领悟到那样的画面有所缺失,自然地想到要去阅读前一个自然段,这样他们的感情就不会被斩断,实现了将人文性贯穿于整个课堂的预设。
  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进行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动态生成的新机会,从而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预设到生成的精彩转化。

推荐访问:预设 人文 工具 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