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大学学分制是什么意思

  摘 要:学分制是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是高等教育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如何实施学分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本文从学分制的本质出发综合分析了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发展对策
  
  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选择了个性化。教育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使个体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一、学分制的实质
  
  学分制(credit system),又称学分累积制,以学生取得必要的基本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选课制最早始于德国,1810年,选课制在柏林大学首开先河,但学分制的完善和发展却是在美国。1872年,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出现在了美国的哈佛大学。
  我国是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大学首先实行,1929年,当时的教育部明确规定我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院系调整,并按照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高校一律采用学年制。1978年,在我国的科学大会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实行学分制。”此后,我国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和实施学分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分制。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方面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和尝试,使学分制管理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了新的发展。
  学分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选课制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学分制的实行,其目的是为了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它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程考察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特点。如果说选课制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学分制的应运而生则为了规范和测量持有个性化课表的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因此,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前提,用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结合弹性学制、学分互认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弹性课程管理制度。
  
  二、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仍存在诸多障碍,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分制内在要求与现行课程体系的矛盾
  学分制是通过灵活的选课制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由与学分制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支撑来实现。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模式统一,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开课的出发点,忽视基础教育、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分制的实施。
  2.学生选课需求的广泛性与学校提供选修课程范围相对狭窄的矛盾
  学分制的精髓是选课制,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充足的选修课做保证,学分制就难以实现。由于学校的师资、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无力提供足够多的专业和课程让学生自由选修,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占了较大的比重,选修课科目门类单一,数量少,学生选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从根本上制约着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
  3.学分制的实施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要求有完备的选课系统、排课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以及足够的教室、开放的实验室、充足的图书资料和良好的后勤保障设施。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教学硬件设施资源的短缺大大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4.教师专业的单一性和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矛盾
  实施学分制要增加选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允许学生自由修读课程的同时,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程,而学生在选课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教师。选课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专业知识面,能开出多门适合学生特点的、符合学生发展兴趣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
  5.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与传统的内外部运行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校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运作过程适应了学年制的要求。弹性学制下的目标管理使原来的管理系统被打乱,需要重新建立一整套管理系统,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三、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发展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整合并发掘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的质量管理,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的学时学分,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并加强课程授课过程管理和监督,及时总结,结合学术的发展成果,及时推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2.增设选修课,推进更加自由的选课制。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条件,应在以下四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一是选专业,部分优秀学生可自主跨学院、大类选择专业按大类或按学院招生的学生可在大学科大类或学院内自主选择专业;二是选课程,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课程,全校选修课和院系选修课全面开放,方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三是选进程,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四是选教师,凡有两位以上教师同时开课的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还不能满足学分制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新兴专业和学科,教师明显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首先,学校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教师到高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进修与培训,拓宽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技术,强化实践能力,加强师德建设,做合格的教师。第三,加强师资管理,创建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推进学分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和投入,建立与学分制适应的运行机制,更需要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等管理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以保证学分制的有序实施。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人员既需要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对学分制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
  5.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确保学分制的实施。
  一是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我国的教育经费水平始终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各级政府要积极想办法,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高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二是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变以往单纯由国家投资办教育的局面,走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培育科技产业,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各高等学校只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合理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行学分制改革,一定会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兰.普通高中学分制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张洪珍,颜冰,毕开颖.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6):77-79.
  [3]徐献梅.高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7):63-65.
  [4]徐静.浅谈当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世纪桥,2007,(7):113-114.
  [5]张长青.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园地,2007,(6):49-50.

推荐访问:学分制 对策 高校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