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子不是人,这辈子改作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改作文。”而且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朱自清先生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其实,就达成文从句顺这个作文目标而言,学生的自改互改要比教师的批改有效得多。现在,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教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学生集体评改。本环节就是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进行评改。其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学生按日常习作能力的强弱分为若干六人评改小组,并选举写作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谓“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尽量回避本组学生的习作),教师加强指导。鉴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评改中首先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错字、标点、不恰当的词和句上,尽量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急于发表修改意见,只给予口头上的提示,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自己去发现不足,改正问题。同时,教师讲授一些眉批、总批等作文批改方面的指示。待学生批改完之后,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广泛交流个人的不同看法,然后由小组统一反馈,并由小组长代表进行总结陈述,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及时对每组写出不同的评改意见。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找出他人文章问题的所在,而且能从不同的好文章中汲取精华,达到引以为戒、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之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对作文负责的习惯,培养学生办事严肃认真、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二、学生相互批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找伴,互相交换作品,安排学生同桌互改、优生互改、学困生互改、优差互改、一人读大家改的方式。在批改之前,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具体要求提出一些要点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之后要抽样检查,防止学生走马观花。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此时可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给每一个人辩论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主角地位意识。但也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偏离训练重点,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改中学习,在改中有所提高,学到他人的习作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气氛友好、平等、融洽,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为以后自己修改作文做好准备。
  在互相批改中最关键的是关注学困生的具体表现,在活动中要采取相应措施,适度定标,放缓进度,做到起点低,反馈及时,多鼓励、勤表扬,善于去捕捉和呵护他们的闪光点,树立好写作的信心。对学困生要坚持做到面批、全批、细批、勤批,这对他们的成长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自批自改。众所周知,学生能够独立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才是作文评改训练的最终目的。通过互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正跃跃欲试,都想急于“露一手”,想亲自“摘个果子吃”,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极好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批自改。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作文写完后,先轻声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思考;接着逐句逐段地细读,边读边加批注,边读边改;改好后再进行复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最后根据修改的次数和质量,再打分评出甲乙丙等级。同时教育学生要细心、认真、说真话,公正合理地自我评价,并养成自改自查的良好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

推荐访问:小学生作文 培养 能力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