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语言的能力_语文教学中有关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利用文本,创设人文情境,有意练习语感;(2)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文化内涵,积淀语感;(3)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言感知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 语言感知 语文能力
  
  1 语言感知的理解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认为:“语言感知(以下简称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迅速、直觉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性的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
  
  2 语感的基本特征
  
  2.1 思维的直觉敏锐性
  这是其最基本特征。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可以不经过充分的逻辑推理的理智的思考,凭着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便可以对思维的结果作出敏捷、快速的直观反映。读完朱自清的《春》,便会拍案叫绝;听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立刻就觉得“闹”字用得妙。语感能领悟其中的意蕴和丰富情味。
  2.2 知识整体的感悟性
  人们在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感受中,常常可以迅速地调动起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越过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上感悟其内涵。它既有对语言作品意境和意义的整体把握,也有对语言作品在具体语境中的全面体味和感悟。
  2.3 认识模糊的特定性
  语感同形象思维密切相连,具有模糊的不确定性和独特性。它对语言的体味、领悟,只是尝试、假设,甚至是猜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具体的心理情景不同,其感受和领悟的水平也就会因人而别。同时,由于文字作品的内涵丰富,有些地方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能模糊地体味而不可具体阐释,常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3 语感能力的培养
  
  3.1 利用文本,创设生活情境,有意练习语感。
  语感,是学生自己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只能在间接的经验或阅读中自己获得,教师再好的讲解也只能是他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必须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意培养。在课文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三步语感训练法:
  第一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触发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文教学初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利用“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通过听、读、思、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辨明文体,把握思路,领会主旨,产生初步的感悟。
  第二步:细读品位,亲自体察,习得语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抓住某些语感因素的特别之处,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生活体验,加以品位,领悟语言的精妙,体味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感的类别和方法。在这方面,要注意三点:(1)要注意引导学生悉心品位和揣摩文中的词句;(2)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中,让学生获得文章整体的语感;(3)要注意知道学生联系生活,亲自体察。
  第三步:精读吟诵,悉心涵泳,积淀语感。吟诵,是根据文章的需要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朗读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悉心涵泳”。涵泳就是“沉浸”,就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蜜咏甜吟,因此进一步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在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直觉、想象、联想和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把简单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丰富的表象语感,让学生在吟诵、涵泳中,完善语感的理性认识和经验,通过大量的吟读、背诵和涵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层次。
  3.2 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文化内涵,积淀语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感的获得需要教师的知道和传授,更需要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体验,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对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条件,广泛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博览中外名著,加强对言语作品理解和领悟的实践,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累语言材料,增加阅读经验。
  例如我们学完《天上的街市》要指导学生课外自读《女神》,学完《美猴王》可引导学生研读《西游记》,通过这样类似的思维练习训练模式,学生自身也可积累一定的语感。此外还要善于结合课内获得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经常练笔,通过加大作文训练密度来增加语言积累。这就需要在语感的训练中,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语言学习的机会来增加语言积累,增加语感积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是一种技能,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大量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我们在鼓励学生进行读写的同时可让他们就阅读的文本材料作联想和想象,这样再通过人的性灵修饰与装点就很容易地转换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3.3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言感知的应用。
  我们知道现有的新课程语文教材都有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以为我们可就这些文本中的实践活动可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自己从中寻出他们想要的和想知的东西。如在品味完《天上的街市》词句后,我根据课文“由街灯想到明星,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河,想象到天河中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依文进行再造联想和想象,进而体味文章的立意新、构思巧,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在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中训练了语感,在深刻的体味中使语感训练得到有效落实。
  我们在运用这些文本中的实践活动时还应该让学生自己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有一个自由的语言交流和思想展现的机会。再例如在学了《天上的街市》后我们可提出“如果将第三节改为: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甚为宽广,那大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好不好?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全诗的主题。这样通过“改一改”、“调一调”、“减一减”、“变一变”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揣摩、品位,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敏感性,从而领悟语言的精妙,诱发语感的产生。

推荐访问:感知 语文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