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材料型主观题的解答 高考政治主观题

  在高中政治学科的考试中,主观题因其能比较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而一直长期使用,并且占有相当大的分值。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在简答题、论述题,甚至是辨析题中常常以材料型的形式出现,材料内容往往涉及国内国外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具有鲜活性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要求考生能辨明材料的主旨并能把材料与所学内容灵活的结合起来。
  考生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容易犯以下的毛病:
  1.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材料型的主观题其中一个答题特点,就是要求理论联系材料,切忌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泛泛而谈,造成材料和课本“两张皮”。
  2.审题不明确,答题不到位。
  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设问限定、层次含义把握不准,造成答非所问、原理、观点与题意不符等问题。
  3.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把不该答的也答上,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试对材料型主观试题的解答方法作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思路和方法一般如下:
  
  一、运用分层阅读法,审清材料内容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清材料是解答材料型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否读懂了材料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作答。所以,我们特别要走好这关键性的一步。题目所给的材料有长有短,如果是较长的材料,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阅读法审题。也就是把一段或几段材料分成若干层次,通过读懂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来把握材料主旨,以求做到化简为繁,化整为零。
  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要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以以下一道简答题为例。
  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并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式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
  请结合材料说明,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材料主要强调了什么观点?
  我们可把例题中的材料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一句)是说,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第二层(第二、三句)讲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进,对它的认识也在前进。第三层(第四句)说明要坚持实践标准。第四层(第五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审清设问,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方向
  
  设问一般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审清楚设问,我们可以在短短的话语中寻找到许多可以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信息。
  审设问,一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即是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的具体知识来回答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即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的哪一面或是三者兼有。三是审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如是否要联系国家和个人的实际等。
  上例中,设问所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是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答题的方向是“是什么”,即材料体现了何种观点。此外,它要求分析的是材料所折射出来主要观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三、设问与材料相结合,寻找题眼
  
  把设问带到材料中,寻找题眼(即关键词),以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
  如上述例题中,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关键词:“实践”、“源泉”、“不能停滞”、“标准”、“目的”。
  
  四、回归课本,筛选出适当地原理与观点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胸有成竹,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把在审材料与审设问中获取的信息回归书本知识中去,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原理与观点。
  通过分层阅读和抓关键词,我们可以知道,例题中所要运用的原理是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中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观点。
  
  五、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
  例题: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对应。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相对应。
  坚持实践标准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原理相对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原理相对应。
  
  六、组织、修改、完善答案
  
  把打好腹稿的答案用文字表述出来,并加以修改,查漏补缺,力求完备。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教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如例题的答案如下:
  材料主要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实践作用。“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用实践发展去发展本本”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坚持实践标准”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推荐访问:高考 解答 政治 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