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政治课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合作,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促进自主学习的深化。同时,合作的过程,也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的过程。新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交流 合作 意识 能力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人们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完成,合作能力显得很重要。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主体性。在实施新课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初中社会政治课中,教师要常常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给学生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与人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时,论及如何规避风险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是非常紧密的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假如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伙团体,现在拥有100万元的创业奖金,你们将如何分配这些资金?分配要使你尽可能赢利而不致亏损!”关于投资,别说是七年级学生,就是教师也很难有多深刻的认识,所以学生不得不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协商。他们讨论激烈:投资什么行业能挣钱?万一亏了有没有别的行业能挽回局面?每个学生俨然是个小老板,对自己“合伙”的事业兢兢业业。最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投资方案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由代表发言,然后让同学评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好,哪些小组的方案存在缺点等,最后评出“创业能手组”。从讨论中学生体验到:上好社会政治课要合作双赢,甚至是多赢,只有与别人团结合作才能够成功。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提高合作积极性
  
  1.合作小组的成立。
  合作时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改变课桌椅的齐刷刷式的秧田模式为马蹄形,给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组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开始以6人为一组,出现了这些情况:总有一两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被忽视;要统一小组意见难度也较大。因此,我将学生就近按4人一组重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
  另外,分组必须灵活机动,不能固定不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做好分组的工作。
  2.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增强学生合作信心。
  小组的分配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实践证明,同质小组往往容易盲目自信,或者过于自卑,而在异质小组中,学习时可以互补。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全班而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的基础也就是平等的,竞争的动力才会更大。为了能有效地进行交流合作,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三个步骤进行组长的培养:
  (1)培养第一位组织者。小组讨论前,先选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
  (2)对组长进行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有序的组织合作交流;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教师汇报。
  (3)组织者的轮换。当第一位组长已具备一定组织能力时,就要更换组织者,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让他们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3.创设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为了促进小组的合作意识,我与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一个 “我们是最棒的”的小组评比活动表,制表工作由小组长完成。活动表包括以下项目:成员名字、活动次数、获得的分数、非本组成员的评价量化等,分数最高的小组就被评为这个周的最佳小组。在这个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们的集体意识提高了,学习信心增强了,学习求知欲望被点燃了,培养了较强的合作能力。
  
  三、优化合作方式和过程,提高合作质量
  
  1.优选内容,提出合适的任务。
  首先,选择的内容要适合课堂合作,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大众传媒的影响”,我抓住现在学生课后普遍喜欢看电视这一特点,在前一节课时就让班上学生选择论题“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形成两大组。让学生选出四个主辩手,其他成员都是副辩手,要求每个人都找出论据收集资料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于是这一课也就成了两大组的辩论课。由于论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所以几乎没有学生不发言。然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对于论题的提出,我觉得应该符合以下两点: 1.适合进行讨论、协作完成。2.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但也应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总是提一些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挑战性,合作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学生也会失去对合作讨论的兴趣,甚至会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开小差。
  2.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这是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优劣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例如在讨论时,我先请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对题意进行分析,教师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然后请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模仿教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两人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个导向,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时,草原风情这一块学生平时多少有些了解,我就让小组展开合作,让各小组形成一份介绍草原风情的报告,在课堂内向其他组展示。这就要求组内成员先整理出自己所了解的方面,然后组内交流,形成一份报告。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其他同学介绍,并对其他组成员不了解的问题加以回答,组内成员加以补充说明,对于一些其他组成员提出的,课堂内小组成员都没法回答的问题,我采取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向教师询问等形式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下堂课给予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要动脑思考,参予讨论,也使小组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3.进行讨论过程的监控,及时引导和点拨。
  在小组讨论之初,也曾出现过频繁地冷场、嬉笑、戏谑以及毫不相干的闲谈。这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刚开始,我很生气、着急,甚至打断小组的讨论活动。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我发现实际上这是学生达到真正讨论的必要阶段。当然,也不意味着教师的干涉就是错误的。后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不再打断他们的活动,而是巡回在各小组之间,担负着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旨在改变学生讨论的方向,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
  合理的组织与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讨论的前提。下面我以《学习改变命运》一课为例,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师: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对照书本,请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和本课有关的问题。大家把你想提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提的问题有新意而且大家都感兴趣。
  学生看书、思考,有的学生动笔把想提的问题写了下来。教师不断地在教室里巡视,与学生交流。
  师:我看到每个同学都提了问题,但是那么多的问题都在课堂里解决是不现实的。现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中交流你们的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在小组中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就拿出来,我和你们一起解决,每个小组都可以提出你们最想提的问题。比一比,那个小组提的最好。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的讨论很认真,很投入,有的小组甚至开始争吵起来。让初一学生围绕主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由于范围广、角度多,如果马上让学生回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这个时候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组织与调控既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调控,以免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纠缠,花费过多的时间,从而能让不同的小组都能有提出自己想提问题的机会,让多数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有利于全员参与,又激发和保持学生合作讨论的热情。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你们组的问题提出来。
  第一组:我们想提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难?
  师: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而且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提得太好了!哪个同学可以帮助我解答?
  生1:我认为这主要是现在的大学生书本知识学得很多,但实践知识太少,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在生活中去,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师:哦,我明白了,看来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学习实践知识。
  生2: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太窄,就那么几门热门的专业,但社会的需求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师:这个同学的意思是应该一专多能,谢谢你对他们的提醒。
  生3:我觉得是因为,现在社会上大学生太多了,找工作当然就不容易,应该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要继续深造,也就是要找到好的工作,就必须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知识。
  ……
  师:看来这个同学提的问题相当的好,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我知道同学们还有许多的看法,课后可以接着讨论。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问题是善于学习的表现。下面我要看看别的小组有什么问题?
  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上个问题既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也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纠缠太久,使其他学生失去发言的机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合作的气氛好像很浓厚。可一两分钟后,教师马上喊停,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这么短暂的时间,学生正在思考或根本就还没思考,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这样的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合作的内容、时间、方法,才能发挥出合作式学习的最大效率。
  
  四、恰到好处的评价,使学生在体验中强化合作意识
  
  恰当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重要因素。实质性的课堂评价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当一个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师就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或错误的,有效的教师反馈应该运用建构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而这种建议一次只能集中于对学生一个学习点的改进上。就像上面这个片段一开始,当学生提出:“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鼓励评价:“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而且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提得太好了。哪个同学可以帮助我回答?”这既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做了肯定,又明确指出了好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的用“是”或“很好”来应付。同时又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教师有时间整理思路。这种技巧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是常用的,你看这里的“帮助”一词用得多好!是帮助教师哦!是不是让学生感觉很舒服,很自豪!当然,我相信读者们可能有更好的设计,不过,我要指出一点,只有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才真正需要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可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我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中紧紧抓住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地形成了合作教学局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个性,释放了学生潜能,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性、创新性和理念性。当然,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探索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个方面,以上各点只是几年来探索的总结,希望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各方能力和素质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杨宁.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4]F・戴维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任丹凤.新教材设计:突出三重对话功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7月版.

推荐访问:政治课 意识 初中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