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资源置于语文课程资源视阈下的正向功能观照


  [摘 要]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通俗形态,已进入了学生的校外学习生活和语文学习领域,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将大众文化置于语文课程资源而非教材的视阈下予以专门的调研和观照,其理由如下:一是区辨教育教学影响,二是因“势”利“导”发挥资源优势,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课程;大众文化资源;教与学;正向功能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其在社会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已是不需要再予义议了。从另一视角看,“数字化生存”的“互联网+”时代中,大众文化及社会媒体的信息化传播,对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课程标准制订、教材内容确定、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现象揭示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另一向度。课程组不妨从下列调研实例来确认一下大众文化在学校领域的表现,进而确定上述判断。
  一、基于语文课程的大众文化传播的调研
  [实例一] 中学生集体社团活动的大众文化现象
  活动类型 活动主题
  文学组 流行歌词赏析/金庸与武侠/莫言与杨振宁对话
  影评组 搞笑片的文化品位/好莱坞大片的鉴赏/《成长的烦恼》的启发
  写作组 网络时代写作/文明城市变迁/我与卡通的缘分
  音乐组 时尚与经典比较/校园歌曲训练/流行歌曲擂台
  文艺组 卡拉OK表演/时装秀/明星模仿秀
  美术组 我为同学画肖像
  娱乐组 影视知识竞赛
  [实例二] 流行文学、通俗读物阅读调查
  活动类型 选项 高中人数比% 初中人数比%
  魔怪故事 有兴趣 49 92
  《读者》 经常看 96 93
  《动漫时代》 有兴趣 85 90
  金庸作品 主动选择阅读 93 89
  外国古典作品 读过 20 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过 15 3
  《红楼梦》 读过 4 0
  《三国演义》《水浒传》主动选择阅读 45 28
  余秋雨的作品 主动选择阅读 23 2
  《第一次亲密接触》读过 90 35
  《三重门》 主动选择阅读 81 24
  港台言情小说 主动选择阅读 87 77
  综上所及,可以认定,大众文化这一校外资源,事实上不管是作为“备选材料”还是“现成题材”,它们都依然进入了学生的校外学习生活。在此背景中处置大众文化这教育教学的这把双刃剑,使之发挥其课程资源的积极的正向功能迫在眉睫。
  二、区辨大众文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对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教育教学影响,试从以下几个侧面举隅观照。
  (一)受学生关注较多的、学生普遍选择的产品
  青少年对大众影视的选择,主要倾向于成长主体类型片、暴力与英雄主题类型片、青剧主题类型片、奇观主体类型片。通过对文化主体与类型片的观察、拆解,可以透视出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成长的期望与困顿,也可部分地把握到他们的人格发展态势。
  (二)大众文化中的异类产品
  异类产品,诸如前卫的、后现代的、表现主义的文化批判性较多体现在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在风格塑造上,以偏激的思绪识见、狂放的想象幻想、出人意料的形象面貌,作出否定、批判现存文化的姿态,或冷诅咒,对现实作“无标题”的多歧义的描摹勾画,常在“无意义”中得到关注与表达。大众文化中的异类现象,作为某种社会批判思潮和社会批判行为方式,渗透于青少年的文化化过程,在于青少年发展心理的某一点向契合的时候,它对青少年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道德文化力量;大众文化的个性特征的呈现,常带有较多的黑色成分、较多的纯感性批判、较多的存在主义色彩、较多的社会负性描摹、较多的人性扭曲再现,而这些并不利于营造青少年个性成长、伸张的氛围,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生长,需要的是世界的审美肯定,需要的是一种明朗的温和的文化心态。
  (三)“世俗教科书”类的产品
  所谓的“世俗教科书”,此处的“世俗”指的是社会/人世/人事,不含褒贬之意,是指包含警句体小品、生活/行为指导、心理辅导、人格分析与测试、通俗哲学以及人物传记等在内的,行事方略、自我形象、交际手段、文化生活方式方法等通俗读物。青少年对其劝世、警策/品德、修养内容的青睐信服程度不亚于接受学校、家庭的训育。进行语文阅读指导和青少年德育、心理教育时,不能不留意通俗读物这一大部类——它们的菁与芜、它们的教育策略、它们的话语策略等。大众文化传播方式与青少年所受的影响,大众文化与语文资源配置等课题,在“世俗教科书”领域,可鉴者甚番:
  1.社会文化角度的借鉴
  “我是谁?”“如何做我自己”——在人格趋向的困惑中,受教育者转而向“世俗教科书”求助,以期觅得良方,各类心理辅导和人格调适的“世俗教科书”应运而生,可以看作是对“正统”教育和“正统”阅读的补充,或者是对正统教育文化、理想人格模式教育和传统/经典阅读指导的一种社会/文化批评和建议。
  2.话语方式角度的借鉴
  首先,“世俗教科书”以“信箱”“自述”“对说”“图解”等话语方式传播特定的内容,作者站在读者的心理立场,以读者的人性缺失或人格需求为主题、为立论的依据,发话始终围绕修正形象、寻找心理动因、树立对形象、纾缓自我矛盾、诱导积极性思维等目标进行;发话人或以循循善诱的学者、教师风范,或以幽默巧妙文人笔触,或以亲切体贴的长者口吻,集个性与亲和力于一身,可持续性较强。其次,“世俗教科书”的可理解性较强,它擅长创设话语情景,以任务对话、故事情节、个案分析等方式结构全书,话语策略符合受众“问题求索”“心理就诊”的选择心向。再者,“世俗教科书”可操作性强,这也是“世俗教科书”商业成功的一大因素,不少产品附有心理自评自测盒行为指示等内容,生动活泼,既可作为娱乐游戏,又有一定的增强人格自我意识、优化自我形象和社会行为的作用。

推荐访问:观照 资源 大众 置于 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