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并加以防范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手段残忍、类型多样,团伙犯罪多,再犯比例高和犯罪年龄下降、犯罪方式成人化、智能化等特点,并提出了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防范
  未成年犯罪继毒品犯罪和环境污染之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公害。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犯罪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危害,严重挑战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以上,其中以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最为常见[1]。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并加强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根据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来看,青少年犯罪的类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犯罪手段倾向于成人化和智能化。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一)罪行严重,手段残忍,类型多样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主要表现为抢劫、盗窃、故意杀人、绑架和强奸、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多属于暴力性故意犯罪,很少过失性犯罪。这些案件表现出罪犯的手段极为残忍,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2]。此外,除了常见的伤害、盗窃、抢劫等案件,一些新型的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也屡见不鲜,如组织卖淫、绑架勒索、吸毒贩毒等。
  (二)团伙犯罪多
  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不成熟,由于缺乏作案经验,作案时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犯罪时往往带有胆怯心理,所以会纠集多人共同参与作案,形成犯罪团伙。这样,他们在作案时能够进行周密的安排部署,且有足够的抵制被害人反抗的力量。他们模仿电影和电视中的武侠帮派活动形式,结成帮派或团伙共同实施犯罪。
  (三)犯罪年龄下降,犯罪方式成人化、智能化
  据统计,未成年罪犯中,大多数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相当比例的初高中生。许多人小学就辍学,初犯年龄越来越小,犯罪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且由于提前发育、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抢劫、杀人、强奸等行为日渐增多。他们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和手段,不少罪犯还有较高的反侦察能力,精心策划作案方案、作案后伪造现场,呈现出明显的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3]。
  (四)再犯比例高
  未成年罪犯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过犯罪前科,累犯人员所占比例日渐增长。这种情况说明,这些犯罪人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屡经劳改教育却不思悔改,同时也说明我们存在的特殊防御性不足。
  二、未成年犯罪的防范对策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强烈的自尊心和模仿能力、情感不稳定、控制能力差等主观内在的原因,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气氛不合、父母有不良行为等家庭因素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客观深层因素有关[4]。因此,要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筑好家庭的第一道防线
  家庭是每个孩子生活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据美国心理教育学家,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比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大得多。为防止青少年由于法律意识缺乏导致犯罪,父母应与学校结合,从小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教会他们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一些相关的调查表明,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问题家庭”长大的孩子有较多的心理问题,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5]。失和家庭是指有父母离异、单亲或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情况的家庭,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教育孩子;失教家庭是指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粗暴对待,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自私、缺乏同情心、有较强的依附心理、好逸恶劳、为所欲为,粗暴的教育方式则导致孩子失去自信,把暴力当做解决问题的正常手段;失德家庭是指家长道德水准较低,自身的行为不端,认为守纪律会让孩子吃亏,给孩子一些不良影响,对孩子的不良习气加以表扬;失才家庭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管教过于严苛,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筑好家庭的防线才能有效的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应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杜绝将不良的影响传给孩子,用自身规范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成长。常年经商的父母,要将子女学习和教育的关系摆正,不仅要抓好孩子的学习,还应加强对子女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望子成龙心理的家长,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能简单的以分数的高低评判孩子的优秀与否。针对有恶习和不良行为的孩子,家长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对子女一味的娇宠溺爱、姑息迁就,必要时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二)做好学校和教育的屏障
  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学校应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很多学习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智育教育。即使开设有思想品德课,也由于方法陈旧、内容空泛而缺少有效的说服力。有些学校甚至仅仅依据学生的成绩好坏区分学生的好与坏,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流失到社会[6]。因此,学校在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同时,必须做好青春期教育和社会生活指导。结合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特点,针对未成年人的不同年龄,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意识。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反思教育教学的过失,不能简单的将学生开除了事。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无故旷课的管理,避免学生出入不健康场所。
  (三)创建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由于行为能力受到限制,具有较为明显的被动接受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当前思想解放的各种“拜金”、“享乐”主义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的思想,文化市场充斥的“黑、赌、毒”以及黄色色情等内容,更是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各种不良的影响[7]。因此,预防未成年犯罪,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严谨在学校附近开设电子游戏室、营业性舞厅以及未成年人不易进入的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图书、广播及电影、电视等;严格按照规定经营网吧,凭身份证进入,禁止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进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于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于侵犯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破坏学校秩序和引诱、教唆、强迫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行为予以严厉打击。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好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帮助并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三、结语
  未成年犯罪成为我国社会治安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防范管理。针对未成年成犯罪具有手段残忍、类型多样,团伙犯罪多,再犯比例高和犯罪年龄下降、犯罪方式成人化、智能化等特点,我们可以从未成年人内在意识以及外在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因此,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有效地降低和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不仅要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还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整顿社会不良环境,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引导他们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内学法、懂法并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敏.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23(5):116-119.
  [2]赵霞.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9(3):385.
  [3]程保生.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谈其预防对策[J].消费导刊,2010(7):131-132.
  [4]关颖.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调查[J].调查与研究,2012,2:4-19.
  [5]崔文波.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四少年冷漠杀人案”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2:91-93.
  [6]王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制度研究——以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为视角[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5):99-100.
  [7]张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J].法制预警机,2011,11:171-172.

推荐访问: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