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党建内在动力培育研究


   [摘 要]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是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如何在执政党政治输出的外在要求下激发企业主的内在动力是决定非公企业党建实效性的关键点。动力来自于需要,需要建立在对党的认同基础上。企业主对于党的政党文化、公共性以及党建功能的认同,有助于其接受、支持和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企业主对于建国记忆的缺失、发展环境的不满以及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弱化了对党的历史认同、有效性认同以及价值认同。我们应创新运用“回顾性评价”途径,完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增强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科学有效地推进党的自身现代化,不断增强和巩固对党的认同,从而转化成推进企业党建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非公企业党建;内在动力;政党认同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2-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的非公企业的存在,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非公企业党建成为执政党重点关注的领域,并且在党的组织覆盖面上取得了积极进展①。党组织的建立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却首先取决于企业主的认同和支持,党组织就会形同虚设。因此,如何在执政党政治输出的外在要求下激发企业主的内在动力,便成为决定非公企业党建实效性的关键点。显然,动力来自于需要,需要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政党认同是企业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心理前提和动力来源。
  一、政党认同:非公企业党建的内在动力
  
  “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1]非公企业党建也是如此,光有执政党的内在动力,而没有企业主的内在动力,党建只是形式上的,不会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以党建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愿望更加难以实现。当然,动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对于党建这项政治工作的介入,首先需要建立起必要的政党认同,方能调动其主观积极性。所谓认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它被“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2](P12)。政党认同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认同,是个体或者群体对某一政党的肯定性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企业主的政党认同一旦形成,非公企业党建就具备了必要的内动力。
  首先,对于政党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企业主接受党建工作。对于非公企业党建而言,组织覆盖难度不大,组织作用发挥以及影响力覆盖才是真正的难点。从实践来看,《公司法》的规定以及执政党的组织要求,基本实现了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组织建构。然而,组织作用的真正发挥却首先取决于企业主的接受程度;如果只有“政治接受”而没有“心理接受”,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很难实现执政党的初衷。企业主的“心理接受”来自于主观的判定,从内容看必然涉及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体认。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3]显然,这些文化要素基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外在表征,透过其在现实中的客观表现,可以对中国共产党形成一个总体的形象和实力的评估,进而直接转化为企业主心理判定的依据。这种现实评估与中国共产党自我判定之间的契合度,直接决定着企业主心理接受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企业主确实认可党的先进性时,党建工作就有了基本的心理基础。
  其次,对党的公共性的认同,有助于企业主支持党建工作。公共性是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公共性是一个现代化政党的必备素质。一个执政党如果只关注党性,而忽视公共性,势必会严重削弱其合法性,特别是面对一个深刻转型的现代社会,民众的生活公共性问题日趋突出。“现代性社会正在发生一个很大的‘认同政治’的变化,就是从以‘解放的政治’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生活的政治’为中心的社会,前者是获得‘生活机会’的政治,而后者是选择‘生活格调’的政治”[4](P36)。因此,执政党应积极回应这种变化,注重自身公共性的提升,面向公共或社会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塑造公共秩序,规范公共交易,满足多数和保护少数,维护公共利益。中国共产党在获取执政地位后一直对公共性建设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其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便是公共性的充分体现,“三个代表”更是其现代化转型的治理坐标。因此,作为公众一部分的非公企业主,对于党的公共性的认同,有助于在自身利益和价值的诉求上实现与党的有效对接,党建工作也会得到相应支持。
  最后,对于党建功能的认同,有助于企业主推进党建工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是企业主关心的核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既包括技术、资金等“硬实力”,也包括制度、文化等“软实力”。生存竞争的客观压力,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制度并不能解决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而只能规范人的底线行为,对于底线之上的比如员工关系、员工忠诚度、团队精神等方面,制度往往作用不大,而这些恰恰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法人治理结构下,谁能有效解决企业的内聚力问题?答案就是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组成的多元利益格局中,企业党组织在利益上是超然的,同时党的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也是一致的,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党组织更是有着独特的功能优势。比如,在协调处理企业主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矛盾方面,党组织因其相对超然的角色定位以及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能够达到化解矛盾、整合利益的效果,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除此之外,党组织还具备政治引导、文化培育、协调各方、集聚人才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的释放有助于推进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因此,当企业主真正意识到党建功能的积极作用时,自然会真心实意地推进企业党建工作。
  二、动力评估:政党认同的影响因子及现实测量
   如前所述,经过多年的工作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规模以下的企业进展缓慢据中组部发布的2009年的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19万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18.1万户,占95%;全国234.6万户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25.7万户,占1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8/c_12271710_3.htm)。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主的态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浙江省的调查,企业党组织没有及时组建的阻力主要来自党员数不够的占42.96%,企业主不支持的占34.48%,生产经营不稳定的占27.09%。福建省的调查也显示,规模以下的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仍然偏低,一些非公企业主对党建工作认同感不够强。(参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4页)。究竟什么原因影响了企业主的政党认同,对于这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我们找到增强企业党建内动力的有效突破口。
  (一)建国记忆的缺失,冲淡了对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具体表现,建国记忆是民众对于新国家建政的一种政治心理映像。从政党认同的角度而言,“由政党力量参与的建国事件及其在公众心理中形成的记忆映像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相关政党力量的情感和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政党及其在新国家政权结构中的政治地位的认知。”[5]中国共产党是经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并且在新政权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作用。因此,长期以来,革命建国历史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顺理成章地成为公众对党认同的宝贵历史资源。然而,记忆毕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心理积淀,由于其天然的历时递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清晰度及影响力必然会逐渐减弱,特别是当历史的亲历者逐渐远去,而非亲历者占据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比例时,建国记忆对于公众政党认同的形成与巩固无疑是乏力的。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执政60余年,绝大多数的企业主对于党的那段引以为豪的历史基本上停留在文本或影像的认知阶段,而缺少一种情感上和场景上的深刻体认,其对党的先进性的历史认同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弱化。

推荐访问:党建 培育 非公 内在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