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有效性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教育体制下,职业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引进案例教学,多种教学手段并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课堂 有效性
  不久以前,本人有幸赴德国亚琛参加了中德职教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进修班,在德期间学习调研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学校实施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先进经验,学习发现项目教学法更多地应用在工科类的职业教育,而商贸管理类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自已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科教学的应用。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与引进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亦称个案教学法)是一种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任院长(Edwin F.Gay)的一个教学想法,设计一种可以围绕商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即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区别于传统的老师扮演着一位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教学方法。
  1.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能的学科。在贸易过程及合同履行方面,都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综合性:国际贸易较国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货物的采购、包装、运输、保险、商品检验、通关、制单结汇、索赔和仲裁等诸多业务环节,涉及了不同学科的许多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也得到遍应用。②涉外性:贸易的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交易的各个环节中,如: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过程,合同的订立过程,开立信用证、各种单据的填制过程以及办理国际结汇等环节都需借助英语这来完成。还要求贸易的从业人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③应用性强:国际贸易实务是以传授商品交换具体操作原理和过程学科,涉及贸易术语的正确选用、相关国际惯例、法律合理运用。合同各项条款的磋商与订立、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实际操作,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具体、直接指导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应用的要求,因此,必须掌握相应的国际货物贸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
  1.2 引进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针对上述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引进案例教学既是必要的,并且也是可行的。教师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理论联系实际将贸易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讨论再由老师的总结归纳,实现对外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1.2.1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师重视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众者,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使学生养成思维的被动性和依赖性,缺乏思维的独立能性和创造性。引进案例教学,教学双方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教与学互动、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须扮演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角色,由被动的受众者变为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课前,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案例,查阅与案例相关资料,认识案情,初步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课堂上,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展开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能从可以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学会主动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老师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主动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1.2.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它不象理工科课程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某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个定理或者进行某一操作过程的练习,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兴趣,更不用说实际技能的培养了。引进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贸易实践中的生动、真实的案例带入课堂,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为了解决案例中给出具体问题,迫使学生运用相关的贸易理论和有关国际惯例去探讨、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对理论性知识学习和实际技能的掌握也就起到了水到渠成之功。
  1.2.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讲授法重视的是系统地讲授和灌输,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通过“正效应”给学生一个正面答案,重视的是结果。案例教学法则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重视的是教学活动中的思辩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所谓的“头脑风暴”。案例教学重视的是案例分析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多向、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因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国际贸易课程中引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际教学中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教学准备工作 在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质量、出口包装、货物的运输、商品检验、保险、索赔等各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编写相应案例。例如:贸易术语单元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CIF贸易术语是目前国际贸易实践中得到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其特点之一就是“象征性交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在此,教师可以引进下述案例,开展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较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案例]:有一出口合同,每公吨350USD,CIF汉堡,即期L/C支付,5月25日前装运,货物如期装船后离港,受载船只离港1个小时后,因触礁沉没。次日,卖方凭全套、清洁的提单、信用证、保险单、发票等单证,通过银行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却以货物全部损失为理由,拒绝接受单证和付款。

推荐访问:教学法 课堂 有效性 引进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