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湘南情结


  毛泽东对湘南情有独钟。五四时期,毛泽东就到湘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他到湘南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八七会议后,他出任湘南特委书记。在领导秋收起义向农村进军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出向湘南发展。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率领红军转战湘南,大片湘南土地成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湘南这块红色土地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引导了许多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成为了毛泽东最可信赖的朋友。毛泽东的湘南情结决定了湘南在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影响湘南的发展进程,左右许多湘南进步青年的成长轨迹。
  一、毛泽东的浓厚湘南情结
  毛泽东有浓厚的湘南情结。这种湘南情结,起于五四时期,盛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贯穿于民主革命,伴随于毛泽东的一生。
  第一,毛泽东最早关注湘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农民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毛泽东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于1920年秋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他奔走三湘四水,也最早关注湘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1921年10月,毛泽东在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向进步教师和学生做了关于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 1]次年4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衡阳三师,做了关于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讲。毛泽东在湘南的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湘南的传播。不仅如此,毛泽东关注水口山的工人运动,关注衡山的农民运动。1926年下半年,他重点考察了包括湘南在内的农民运动,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成为了指导农民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引导着湘南农民运动成为中国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毛泽东的足迹遍布湘南各地,在湘南开展了丰富的革命实践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中央积极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的武装斗争,并认真部署相关工作,把群众基础好的地区作为革命斗争的“主战场”。1927年7月间,毛泽东亲自草拟《湘南暴动大纲》,提出“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之唐政府对抗,与湘西之反唐部队连络。”[2]中共中央积极采纳了毛泽东的革命策略,并于8月3日发布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其中大纲明确指出“准备于不久时期内在湘南计划——湘南政府,建设革命政权及一切革命团体,在广东革命委员会指挥之下。现即须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受省委指挥,于交通不灵通时得有独立指挥此委员会所能活动的地方工作。”[3 ]同月,要求毛泽东以湘南特委书记的身份赴湘南地区筹备湘南军事委员会,积极打通与长沙附近各县及衡阳等地与省委之间的联系,成立湘南、湘西及宝庆指挥委员会。后因时局变化,毛泽东计划的湘南起义未能变为现实。但一年多后,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发动湘南暴动,从而使毛泽东的设想又变为了现实。
  毛泽东最早主张的湘南起义没有发动起来,但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湘南这块红色的土地。1927年9月19日召开前敌委员会,毛泽东鉴于情况变化,坚持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在撤退途中,提出了退到湘南。由此看来,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到湘南的主张。即使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多次率领部队转战湘南,并最终使湘南部分地区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3月28日,毛泽东率部队到达桂东县四都。在沙田圩,毛泽东组织召开了军队干部会议,决定分兵深入调查附近乡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毛泽东不仅积极研究湘南特委在湘南各地的土地政策和《土地分配法》。同时,毛泽东也密切关注和分析湘南苏维埃政府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成果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县沙田镇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决定。这成为工农革命军的军规。军规的颁布立刻使相对涣散的队伍顿时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又新增了几项内容,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纪、军歌。
  为了配合朱德等领导的湘南暴动,4月7日,毛泽东亲自率部攻打汝城。4月27日,张子清与湘敌两个团激战了5小时左右,最终使得敌军遭受重创。至此,毛泽东指挥的井冈山部队彻底解决了湘南起义部队的战略转移问题。4月,毛泽东与朱德在酃县的十都镇见面,史称“朱毛会师”。在毛泽东所率领部队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从而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大了革命力量。
  第三,毛泽东对湘南的眷恋引发“湘南争论”
  毛泽东长期战斗在湘南这块土地上,对湘南这块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要离开时,他与常人一样很是不舍。但毛泽东不是常人,他对湘南的不舍不限于儿女情长,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考虑去留的问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央红军决定放弃中央根据地,实行伟大的战略转移。由此,决定离开湘南是必然。问题是如何解决?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发生分歧,并由此引发“湘南争论”。在中央红军冲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后,博古主张按照既定方针继续向湘西进军。然而,毛泽东审时度势,建议先抽调一批熟悉湘南一带地形地势、了解民族民情的骨干,作为在湘南寻机歼敌的预备队,或作为应付不测之事发生的缓冲后援部队,把他们留在湘南,作为打游击的种子。周恩来等接受毛泽东的建议,组建了“湘南营”。“湘南营”主要是由湘南籍的同志组成,他们大部分是1928年湘南起义时参加红军的。由于当时军事行动的紧张和党内分歧严重。“湘南营”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毛泽东提出建立“湘南营”,是毛泽东湘南情结的重要体现,其中既有从战略的考虑,也有对湘南战友的信任,还有对湘南的长期考虑。
  二、毛泽东湘南情结的实践价值
  毛泽东的浓厚湘南情结,既促进湘南革命形势的高涨,奠定了湘南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战略地位,又培养了湘南的革命志士,造就了湘南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且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推荐访问:民主革命 情结 湘南 时期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