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和宏观经济相关性的方差分解模型探讨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与特点,各国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共同体。现代流通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这个产业涉及了多个方面,例如运输、物流等一些新兴复合型产业。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关联,我国也对流通业发展给予了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流通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流通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使用数学上的方差分解模型来探讨现代流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为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流通 宏观经济 相关性 方差分解模型
  流通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我国改革开放及加入WTO后,也越来越重视流通业的发展,流通业主导下的流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流通业在高速发展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与考验,多种问题与矛盾制约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
  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在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从分工角度对流通及消费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分工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率的长期增长,还认为市场进一步扩展范围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流通,这对分工深化及生产率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夠很好地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亚当·斯密理论将流通的作用深刻体现出来,明确指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 “三架马车”之一。另一位经济学家西塞罗则有这样看法:大商业背景下,商品能够进行聚集及分配,并促进经济较好发展。重商主义则认为: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致富的源头是经商,因此持有这些观念的人主张发展工商业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国内相关研究。赵德清等人借助1990-2001年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测算后,得出流通产业产出弹性为0.103,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仅次于工业及农林牧渔,增长率也仅仅次于工业,而且这种产业对吸纳就业、产业结构优化等也具有较显著作用。冉净斐经过对1980-2001年有关数据分析后得出,流通产业不仅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对其还有外溢效应,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石明明等人认为,流通部门如果能高效运行,将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对消费信息的传递效率,对企业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及无效配置现象也具有较大改善作用,降低无效产出对经济产生的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流通产业会影响到整体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学家宋则等人认为,要想更好进行第一、第二产业及区域经济结构有效调整,需要借助流通产业力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较理想效果,这是因为流通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忽视及滞后。
  现代流通和宏观经济相关性的方差分解模型
  (一)收集数据及整理
  首先是进行数据收集工作,本文在分析我国统计年鉴、公报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发展测度指标,例如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等。将“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产值”等作为宏观经济层面测度指标,确定这些关键测度指标后,还要收集数据进行处理,本文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变量。接下来就是进行数据调查及获取,并将调查的数据汇总。基础数据获取后,需要进行对时间序列进行数据处理,并保证在纵向上取得的不同年份的数据可比性较大,按照这种设想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处理收集得到的基础数据,并根据这些基础数据开展分析。
  (二)构建模型前的计量分析
  构建模型前需要进行计量分析,这部分工作的关键与重点是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构建具体模型并不是重点,模型构建类型经过计量分析后就能确定,接下来就要研讨模型构建条件:第一,分析数据平稳性,参照计量经济学及统计学要求,取得平稳性数据后,以此构建计量模型,从而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如果不分析数据平稳性将极大增高这种问题出现的可能。基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应结合计量经济要求,这种类型检验步骤比较复杂,检验过程不能够详细地进行论述,仅仅将检验结果列出,详情见表1所示。根据表1数据显示,经过数据平稳性检验得出表1中12项都存在相对应可比性指标,并且存在稳定性,当数据处于0阶差分条件时,稳定性概率都大于0.97,那么表1中指标数据都是平稳类型的解释项、无趋势项,从中能够总结出结论:基础数据具有较好平稳性,变形后的数据平稳性也较好,这两者是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性条件。第二,统计学意义下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根据计量经济学及统计学相关要求,因果关系检验时,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A导致B出现”的统计学条件,因果关系检验过程中,需要将“流通发展”作为因,将“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果,然后论证并开展统计学分析检验,这个过程较复杂,因此不再过多陈述,只展示出检验结果,详情如表2所示。 由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处于1阶滞后期及3阶滞后期时,“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三产业产值”等五类数据与“批发及零售业增加值”都存在因果关系,无关概率都小于0.05;当其处于2阶滞后期时,除了“国民总收入”外,其他四类数据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间因果关系概率较大,而且五类详细数据资料中也能反映出这些数据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第三,最佳滞后期的论证,这部分论证的主要责任是详细确定构建哪种“批发零售流通业”发展模型,经过对应计量分析后,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由表3能清楚看出,经济发展处于1阶滞后期时,宏观经济指标与批发零售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增加值动态关系,根据前期分析结果也能得出:1阶滞后性模型具有显著数据特征,这些数据特征在构建及分析计量模型方面也具有较好效果。
  (三)模型构建及方差分析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我国流通业对宏观经济影响,模型构建及方差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构建模型。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构建具体的五类关系模型,这里以“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与“国民总收入”间滞后模型为实例开展具体展示,具体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如下:

推荐访问:方差 相关性 宏观经济 分解 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