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宏观经济连续性和稳定性之年


  2006年必须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一项既十分重要又艰巨繁重的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二是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三是要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时机。
  
  在2005年,“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势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改善。由于我们坚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宏观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5年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较高经济增长、较低价格上涨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理想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在2006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些关于宏观调控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升华,为我们在2006年以及整个“十一五”期间继续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依据。
  在新的一年中,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隐患。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某些部门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现象
  
  由于前些年某些部门的投资盲目扩张,目前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产能力,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现象,进而导致了这些部门生产增速减缓,效益下降,产品的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钢材、铝材、水泥等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的部门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降的现象。煤炭近来也出现了过剩和价格下跌的情况,不同品种价格下跌了10%至20%。电力供求缺口逐渐缩小,估计2006年电力供求可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会出现过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信号,但是仍有大量项目在建,会在今后几年形成更大规模的产能。目前钢铁部门在建项目产能是目前产能的50%;发电在建项目能力是目前产能的1.13倍。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在2007年以后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负面影响值得注意
  
  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上升,2005年前10个月外贸顺差已经超过800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增速的差距十分明显。这一状况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外贸顺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需减弱的问题。据粗略计算,2005年上半年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9%,全年此项贡献率会超过30%,国内经济增长依赖外需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意味着经济增长风险的提高。其次,在全球贸易量增长不足10%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超过30%,势必引起各种贸易摩擦数量和数额的上升。据统计,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立案调查大量上升,几乎为世界之最。此势态持续下去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再次,我国的外贸顺差过于集中在若干大国和地区,使摩擦的性质更显严重,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贸活跃对于促进国内经济活跃会起到积极作用,问题是在外贸活跃的同时,如何做好外贸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外贸的积极作用,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下去。
  
  农民增收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近两年在中央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了明显加快。但是2005年以来,农民进一步增加收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一方面以粮食为龙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小幅下降,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下降。2005年8月份小麦价格环比增长1.5%,同比下降3%,大豆环比下降0.63%,同比下降14%。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明显上涨。2005年以来,化肥价格延续2004年上涨的走势,国产尿素价格上涨13%、磷肥上涨19.7%,复合肥上涨24%,农膜、柴油等价格涨幅在14%—24%之间,据测算,由于化肥价格上涨使农民粮食每亩多增加成本20—30元。粮食价格的下降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不仅影响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虽然,减免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支撑农民持续性增收的亮点不多。此外,农村市场价格涨幅较城市市场要高,也不利于农村消费的扩大。2005年国内粮食产量仍然低于国内粮食消费量,在此情况下出现的粮价下跌,是需要我们从政策力度和效应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诸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发展问题仍然突出等,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不少,亟待转变和克服。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或进一步减缓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我们在2006年中必须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一项既十分重要又艰巨繁重的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二是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三是要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时机。
  总的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以上,接近9%的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水平将是十分温和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可望进一步回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能够继续提高;财政和金融运行也将保持平稳;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仍将较为可观,并保持一定数量的顺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勾勒了宏伟蓝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将使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与“十五”相比,“十一五”开局面临着更为有利的形势。“十五”开局时,我们尚未完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运行仍在爬坡。而“十一五”开局,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健康增长的阶段,财政政策已转变为稳健型。在这样较好的形势下,更要保持头脑冷静,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特别是在目前新开工项目已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要重点防止各地盲目上项目,防止出现新的“过热”,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增长,真正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执行开好局。

推荐访问:连续性 宏观经济 之年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