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本文以保定市为例,介绍了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等三方面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近几年,保定市的高职院校迅速发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保定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保定市的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增长势头较快,尤其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保定市的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的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这正是高职院校的培养任务。保定市的职业教育与本地的区域经济还不能最大限度的协调发展,还存在有很多弊端,亟待通过有效的措施机制,来使两者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高职教育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高职院校能够及时地针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因而能够为区域经济培养大量合格的人才,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的升级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订单培养”,使得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其次,高职教育可以为企业在职的员工提供进修和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技能得以提升,快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区域经济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必须与企业紧密相连,而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需求为依据。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促进高职院校设置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的专业。再次,区域经济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的重构、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保定市產业结构鲜明,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等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产业、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提升;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保定市积极推动、谋划产业园区34个,并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划分为7大产业承接平台,主动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比如白洋淀科技城平台,通过与北京中关村、中央企业等战略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为保定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保定市教育资源丰厚,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代表性的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批准为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还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这些院校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教学模式不断适应形势需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保定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保定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高职教育仍旧缺乏专业质量保障,专业适应性有待提高。
  1.1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要从总体上把握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立足保定,面向河北及京津冀都市圈,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1.2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要服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要通过优化自身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专业设置既不能拘泥于学科门类和学科体系,而应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分类为框架。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根据保定市区域经济增加了一些专业,同时也淘汰了就业率低的专业,经过专业结构优化整合,基本构建了14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群,实现了与保定市主导产业的对接服务。
  1.3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如火如荼。比如,“订单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不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主要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实现转化,从“学科中心”到“受教者中心”实现转化。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由此产生的设计教学、订单教学、参与性学习、研究型学习等教学方式都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还必须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便是校企深度合作。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中,校企合作的推动是存在障碍的,早期,往往是院校一头热,企业并没有多大的热情。两者找不到好的契合点。
  高职院校应创新观念,主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要建立利益机制。校企双方要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互利共赢。首先,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节假日去企业实习,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解决企业的用人之急。其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整个学期在企业学习,这样避免学生顶岗操作时间短,学生熟练了就走,这样能在实习的同时为企业带来利益。第三,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或者进行项目合作开发等。第四,要为合作的企业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这样就能和企业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比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该院机械设计与制造类、自动化类、汽车类等专业群校企共办长城汽车订单班,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校企合作有了长效机制,可以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探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高职院校努力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地方企业也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注入活力。企业要将高校发展纳入区域发展之中,使其人才、设施、信息等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使高校成为地方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3.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起到牵头协调的作用。第一,政策支持。在校企合作上鼓励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场地、支援实训设备,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知识产权以及政策上的优惠。第二,完善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合同等来约束校企合作的各方,提高自觉性。第三,加强信息服务作用,通过每年的产业政策信息,引导院校专业建设的方向,校企合作的目标和方向;在政府统筹下,建立地方性校企合作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组织,便于校企双方快速、准确地达成合作意向,也有利于唤起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意识和加强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比如,在政府的支持下,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28家相关企业和50所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保定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职教集团,为实现校企合作、合作共赢,发挥职教龙头作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总之,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保定市的区域经济正快速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高职教育也为保定市区域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只有在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才能更好地、更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李祥慧.职教平台.2012年9月.
  [2]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葛伟.2011(13).
  []论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黄汝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1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编号:201506055)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保定市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