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明 发现瓷器的诗意之美


  
  【简介】
  孙燕明,1962年11月生于景德镇,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美术专业。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陶瓷绘画《大江东去》获得2000年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银奖,陶艺雕塑《水乡风情》、陶艺组器《江流天地外》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6年,孙燕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还被雕塑瓷厂列为建厂五十周年最重要的十几位技艺人员之一。2007年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余件作品分获国家、省级奖项并被各级博物馆收藏。有数万字论文,近百件作品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
  从艺20余年来,孙燕明工艺技术全面娴熟,并坚持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坚守中国本土设计理念,在陶瓷绘画、陶艺雕塑、高温窑变等领域均有非凡建树,尤其擅长瓷上人物绘画。
  
  
  与景德镇的其他本土陶瓷艺术家相比,孙燕明进入人们视野的方式有些特别。毕业于当地一所普通美术院校的他,却为全国第十届美展奉现了陶艺雕塑《水乡风情》、陶艺组器《江流天地外》,这两组作品现代、时尚、抽象、洗练,分别将青花和窑变这两个景德镇元素发挥到极致。在圈内,陶艺作品一向被列为工艺美术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各届全国美展鲜见陶艺作品,“名不见经传”的孙燕明却打破了这一惯例,他也因此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这一年是2004年,42岁的孙燕明跻身大师行列。
  孙燕明16岁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学徒,此后被评为该厂建厂五十周年最重要的十几位技艺人员之一。这一履历显示,孙燕明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有着充分的把握和了解,从制坯到烧成,每一道工序,孙燕明都非常熟悉。除了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他还非常注重工艺材质自然美的再现,挖掘和发现“瓷器”本身的诗意之美,并在艺术实践中将两者完美融合,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
  上世纪90年代,陶瓷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孙燕明请长假离开了雕塑瓷厂,开始靠一支画笔谋生,到一家私人作坊里画瓷器。在作坊里,孙燕明自己动手做坯、喷釉、青花、色釉样样尝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上的功夫早已不同往日。几年下来,他居然靠画瓷器赚了4万多元。内心从来就没安分过的孙燕明用这笔钱买了一座梭式窑,可烧窑对于孙燕明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他为此付出了“倾家荡产”的代价,几次倒窑让他积攒了几年的4万元化为乌有。
  1998年,身无分文的孙燕明开始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最终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只有陶艺创作才是自己终生的目标。为此,孙燕明重新回到老厂,并在一间简陋的坯房里,开始了他新的创作之旅。
  有一天,孙燕明在一个作坊里看师傅拉坯,随着辘轳车的旋转,一团团泥巴在师傅的手中变成各种造型的器物。在师傅拉制花瓶的过程中,孙燕明恍惚间却感到师傅双手正在拉制的是一个女人体,这个发现在孙燕明的脑海中如同亮过一道闪电。他立即买了几根刚拉好的坯搬回自己的坯房,进行切割、重组,他的成名作《水乡风情》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这是一组半米多高的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体现了“得其神而忘其形”的审美追求。8位村姑身穿拼接衫,头戴包头巾,她们虽都直立,但形态各异,以手姿、站姿的不同以求得变化,尤其是数位妇女抬起手臂整理头巾的动作最为传神,腰部纤细,腰部以下皆浑圆,五官虽被简略为只留一张红唇,没有眼鼻,但却给人留下了韵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水乡风情》的成功让孙燕明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他对把现代与传统相融合有了全新的领悟。孙燕明取材于古典文学的陶瓷绘画作品,明显地流露出一股新文人画气息。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陶瓷文化和哲学、文学、绘画、其他工艺美术等,无一不成为孙燕明灵感的源泉和理想的素材。
  另一方面,孙燕明又将大量现代元素加入其传统题材的作品中,如用窑变花釉、色泥绞胎法和浮雕深刻来铺陈人物画的背景。这种自成一体的陶艺作品,既有别于传统又有别于现代,被评论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陶艺。
  这几年,孙燕明作品的艺术和商业价值都在不断提升,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一向低调的孙燕明更加内敛、成熟。他认为,大师是靠作品说话的。

推荐访问:瓷器 之美 诗意 发现 孙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