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运用|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

  内容摘要: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成就卓异的一部分,是一种承载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民间美术所具有的民族性、生活性、审美性、传承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文章认为,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实施民间美术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对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认知发展、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功能,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 幼儿 审美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引入幼儿教育领域是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对现行幼儿艺术教育的补充。
  
  一、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和幼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存在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这使得幼儿容易认识和接受。幼儿思维活动的特点在于对具体生动的形象感知强烈,乐于自由想象和自由表达,而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广泛、趣味性强,表现形式质朴率真、不拘一格,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幼儿乐于想象、感受、尝试、表现的欲望以及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幼儿的审美需求。
  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教育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发展需求的新理念。所以,幼儿园应发挥民间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创设条件让幼儿亲近和参与民间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对身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们能够从民间美术活动中享受到无穷的审美乐趣,并且力求让幼儿将这种乐趣不断地巩固和提升,使之成为自己终身的需要,进而达到民间美术寓教于乐、审美育人的目的。
  (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情感教育,担负着“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 培育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职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人们在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本国以及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建设。
  黑龙江流域沃野千里,群山巍峨,草原广袤,这里养育着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赫哲族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个性鲜明的民族习俗,同时还拥有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艺术、桦皮艺术、鱼皮鱼骨艺术、刺绣艺术、雕刻艺术。然而,这些独特的艺术瑰宝,正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幼儿对本民族、本地域的民间美术知识和美术形式知之甚少,如何推广、传播、保护与传承这些民间美术,已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二、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提升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把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作品不追求外在的、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强调造型的意象性,完好地保持着原发性视觉思维方式,不模拟客观物象,采用特征对比、变形夸张、装饰美化、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的表现手法,如对称性剪纸、颜色对比强烈的风俗画、外形夸张的民间泥塑、图案花纹变化丰富的服饰、吉祥寓意的刺绣,这些恰恰符合幼儿的审美感知和创作的特点,即夸张的再现、自由的想象、抽象的概括、形象的装饰,而非单纯的写实。
  在民间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欣赏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性民间美术作品,来了解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如赫哲族风俗画、满族剪纸、锡伯族木雕、鄂伦春民族服饰等,这些比较生活化又能够体现民族传统特色的美术作品,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民间美术的感受力。因此,将民间美术的丰富审美内涵渗透于幼儿教育中,有利于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性格塑造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应当创设条件让幼儿多参与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让他们理解一件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美的本质,正确引导幼儿认识到底什么是美,除了直观的形色感受,反映中华民族永恒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崇高的美。
  (二)提升幼儿审美创造能力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幼儿手、眼、脑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操作性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是一个孩子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我感受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民间美术创作中,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根据已有的审美经验进行理解加工,用绘画语言或形象符号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物质材料去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所见所闻。
  生活化是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的一大特点,在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们的创作工具和材料往往都可“随手拈来”,就地取材,其材料的便利性、多样性、熟知性为幼儿表现民间美术提供了可能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因材施艺”是幼儿审美创造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他们大多是运用“因材施艺”“迁想造物”“借迹造型”等创作形式。因此,用来表现艺术的物质材料规范着艺术的内容,决定着审美创造的手段和技巧。例如,他们会把一块三角状的石子想象成狐狸的头、把半个果壳想象成甲虫、把一个松塔想象成小刺猬。在动手制作时,会像民间艺人那样,一边构思、一边制作、一边修改,融构思设计和制作装饰于一体,直到完成他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作品。黑龙江流域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都有很多独具特色的物质材料,它们都是随处可见的自然物质,这些物质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引导幼儿从物质材料的特性出发进行创作,并且工具材料的简易性和创作的随意性很容易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在撕、剪、贴、捏、折、染、编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作品。
  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爱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而民间美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幼儿在民间美术活动中容易渗进个人的直觉和想象,对事物的喜欢和表达往往爱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正是幼儿思维的不拘一格,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符合幼儿天性的民间美术作品,发挥他们无限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民间美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践操作的过程,能促使幼儿手部小肌肉群进一步发育成熟,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从实现幼儿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将优秀的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引入到幼儿教育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幼儿对于民间美术的内在需要。在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并且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民族特色,能被幼儿所接受和喜爱的民间美术主题作为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掌握简单的民间美术技能技巧的同时,接受民族价值感教育、民间艺术审美教育、认知发展教育,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
  (注:本文系201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对幼儿教育的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E045)
  参考文献:
  [1]黄任远.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高卉民.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冰.美术与幼儿美术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7.
  [5]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6]赵玉兰,蔺江莉,张赤华,等.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朱晓红.浅析蒙古族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8).
  [8]邢有琼.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12).
  [9]孙丽娜.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10]葛晓英.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J].幼儿园教育教学,2005(1).
  [1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推荐访问:黑龙江 流域 审美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运用 艺术教育专业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