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探索】

  摘要:小学数学课前预习需要采用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我们探索了“一读、二想、三记录”的课前预习方法。实践表明,它能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一读、二想、三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44-03
  一、缘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从杜郎口的“预习、展示、反馈”,到洋思的“先学后教”都让我们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在县教育局倡导的“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推进中,自己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我发现,课堂上的“自学质疑”环节用时至少5分钟,整个课堂的其余学习活动时间就会缩水;如把自学时间缩减成3分钟吧,可3分钟能深入进去吗?我很矛盾,不由得想到了“课前预习”,认真分析教材后,发现教材里结论性的语句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一次偶然的阅读中,我看了一位专家给学生的建议,其中写道了学生应该预习,“学生要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更加坚定了我实验的信心,于是,从上学期起,就开始了“课前预习”实验。
  二、具体做法
  1.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告诉家长预习就好比逛公园时要先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了解和问题来听课,听课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声明家长可以给予督查,但不能讲解,所以并不给家长添麻烦。)
  2.与学生约定,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
  我提出的预习要求是“三固定”:时间固定,每节课前都要独立预习,保证每次10分钟(这里要提醒的是,除了预习作业外,就不能再留课下作业了);量要固定,我把统一的数学大作业本当作预习本,每次大约半页纸张;内容固定,初步定为三个板块:收获、困惑、自测。
  3.授之以渔,给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我教给他们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一读,二想,三记录。
  一读,先粗读所学内容,知道学什么;然后细读数学课本“试一试”、“练一练”之上的内容,细读就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对概念、规律等总结性语句要反复读,可边读边划,用横线划出重点,用问号划出不懂的地方。
  二想,就是寻方法,找规律。纯计算课,预习例题时,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这样,学生就经历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计算方法的归纳。解决问题课,也是尝试做例题,然后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概念教学,让学生思考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想能否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斌一试。如第一单元的“搭一搭”,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预习时搭一搭积木。
  三记录,就是要写下“我的收获”,提出“我的困惑”,选做数学课本上的一道练习题做为“自我检测”。“我的收获”主要记:概念或规律,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以及自己的归纳和感悟。以四年级下册为例,第二单元中《用字母表示加法定律》一课,学生就记下了完整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形式;我班的预习本中,学生自己的感悟有很多。如,预习观察物体时,有的学生写道:我们大家看到的正是毛毛看到的。在预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学生写道:从字母a、b、c到字母x、y、z,这26个字母都能表示任意一个数等等。
  如果是纯计算教学,比如第三单元“乘法”,没有任何显性的概念、方法,可以直接摘抄,我就让学生认真阅读例题,试做例题,自己尝试总结计算方法。有的孩子写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还有的孩子写道,我觉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与过去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差不多。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不仅是对新知的了解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寻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预习的重中之重。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主张让学生记下预习中“我的困惑”,记下在细读时不懂的地方,记下自己面对新知的思考。如,学习“观察物体”时,有同学提出:有没有一个物体无论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课上交流时,大家讨论得出有这样的物体――球体。我认为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也解决不了的,有必要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当然,在这里允许学生写困惑:“无”,因为纯计算课就可能没有困惑。
  “自我检测”这个版块就是在“试一试”、“练一练”中任选一、两道题做到本上。这些练习都是为巩固新知而出的,试做这些习题,可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本学期,我班有同学提出可不可加入“自已编题”这个版块,我认为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是一个发展其思维的好方法,本着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我提倡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编题。
  后来我发现,课堂上交流的重点内容我总是归纳整理到黑板上,有心的学生就会摘记到预习本上,这很值得借鉴,我大力表扬了这种做法,并在预习本上增加了一个“课堂分享”的板块,也就是把课堂讨论的重点内容写到预习本上。这样,既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梳理作用,也对他们下一次预习有示范作用。
  4.及时检查,给学生指导性的评价。
  我采取全班都查的检查方式,课堂上“面查”一部分(20本左右),再把其余作业收上来,检查批阅。本学期从开学到现在,我都是全批全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坚持得就比上学期好了很多。我想,如果坚持一、两周后,可以采用老师抽查、小组长帮查相结合的方式,但不能让学生摸透老师检查的规律。
  有检查就要有评价。我采用的评价主要是表扬先进,每周五我把优秀的预习本在班内传阅,让同桌讨论学习,看板块的设置,看漂亮的书写,看提出的问题。重点表扬深入预习后有价值发现的学生。
  三、效果
  1.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好了。
  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上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会有针对『生的组织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几乎每节课都完不成的课时内容,现在不仅包括练一练在内的课时内容,甚至有时还能留下空闲时间做下节课的预习。从当堂检测效果看,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对学习的新知掌握得比较牢固了,练习题的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思维发展了。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认为预习就是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比如,在四年级上册“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如果把24看做20来试商,需要调商两次,太麻烦;可是把24看做25来试商吧,想25乘几的积太难了。后来,又有同学找到了一个小窍门:记住15、25、35等几十五分别和1~9相乘的得数,做这样的题目就快多了。比如,三年级学生就记住了25x4=100。听到学生提出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再听到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呢?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吧,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1
  3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升与毫升”,课上交流困惑时,有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m与毫有关系吗?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符号,它就是‘m’。你看,mm是毫米;mg是毫克;ml是毫升。是不是‘m’就跟‘毫’有关系呢?”
  我听了,很是惊讶,先肯定了学生的猜想是很有价值的,又告诉学生说,老师课下查资料,一定给她一个明白的答案。后来,通过查阅资料,m和毫还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就是我查的资料:
  mm是毫米,它的英文名称是:millimeter;
  mg是毫克,它的英文名称是:milligram;
  ml是毫升,它的英文名称是:milliliter;milli一代表“千分之一”。)我觉得,如果没有深入地思考,学生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在课前预习中,要求记下收获和困惑,这样在小组内交流或组间汇报时,学生的语言就基本具备了完整性;而且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就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有了更充分的交流时间,给了学生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和时间。
  4.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增强了,驾驭课堂能力提高了。
  学生预习,由于他们没有成人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能让教师激动不已,有时甚至措手不及。为了尽力不让学生问倒,就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预设;不得不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得不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做到课堂上左右逢源。坚持了一学期,我感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加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高了。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也在与学生一同成长着。
  四、困惑
  1.如果个别学生偷懒,课前没做预习,他就会跟不上上课的速度。以至于被落下得越远,于是产生了班内学生学习两极分化。
  2.我曾尝试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预习一些内容,这样有利于预习目的的达成,但要提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推敲、提练,如何提练?以什么方式提出来?这些都值得思考。
  希望我的做法能抛砖引玉,我们共同努力,为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推荐访问:学科教学 探索 学科教学探索 学科教学考研 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