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感,,发展代数思想】 数感的培养的八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
  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
  是一种数学素养。有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则会感到处处
  受制。因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
  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
  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那么我们如何培养
  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联系学生身边
  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从而建立数感。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与数有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
  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
  ,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每天都离不开数。如我在上数学课中的认识数时,开展"天天和数交朋友"的讨
  论会。得到诸如:"早晨看闹钟几点起床,上午几点上课,中午几点放学,爸爸妈妈几点上班,几点下班
  ,晚上几点睡觉,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坐几组、几号……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
  是不行的"之类的结论。又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等等这些
  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为建立数感
  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二、感受生活事例,形成数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与日常生
  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事例,并从生活事例中深刻领会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不仅能加深
  学生对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数感。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看哪些是用数来描述的。用数来表达与交流信息,这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如小
  华家的门牌号是1072,其中"1072"中的"1"表示1楼梯间,"1072"中"07"表示是第七层楼,"1072"中的"2"
  表示是第二套房。类似的银行帐户、准考证号、密码等等大量现代社会的信息都是由"数"作为载体来表述
  与传递的,数字信息简单明了,准确无误。这样,让学生在参与信息的交流中,体验数在我们的生活、工
  作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价值。
  三、融入生活情境,培养数感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学"概念,他认为数学的根源是普通常识。对小学
  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
  数学知识的体验,而在学校学习的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
  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达到"数学化",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体会到数学
  的价值。
  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讨论,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数感的形成。如在教学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几分之几"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班里面评"三好"学生时激动人心的过程,然后显现出投票情况
  的条形统计图,同学们由此得到小红18票、小云25票。接着由老师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全班多少人?学生
  答:"32人。"那么哪个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呢?为什么有的同学会说"小云遥遥领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
  己去理解回答。有的学生直接比较得票的多少,说虽然他们两人的票都超过总数的一半,但小云比小红多
  了几票;有的同学在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比较,如提出可以计算"小云比小红多百分之几"或"小红比小云
  少百分之几",从而非常自然地由学生提出了这节课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这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
  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社会生活。反过来,学生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四、通过实际应用,增强数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为用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
  运用知识。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知识的应用时,学生的数感又得到
  加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在教学"有
  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37个同学到公园去玩,每辆小车最多坐6人,至少要租几
  辆小车?怎样坐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37÷6=6……1,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是6和余1表示什么意
  思,得出必须至少租用7辆车,并且通过分析找出多种坐车的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
  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不断加深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
  身新的认识,在生活实践的背景中感悟和体验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应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教学
  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推荐访问:代数 培养学生 思想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