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_

  文章编号:1005-6629(2006)12-0030-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建构主义学习观否认知识由教师原样不变地传输给学生,认为知识是由学习主体通过主动的建构而获得的。显而易见,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设计中融入建构主义理论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注重学习的合作性以及同伴的重要性;除了强调意义构建外,还注重学会学习,即学习能力的获得;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甚至参与者;适合采用“情境式教学”,强调学习环境应是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应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主张教师在课堂上提供问题原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学生探索而最终达到积极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分析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本节主要内容有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与分析,会获得盐类水解的主动积极的意义建构。因为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在此基础上,依靠实验探究,其认知结构完全可能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的。
  
  2教学设计
  
  本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抛锚式”教学(即情境教学)思路。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并通过镶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由于认知结构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则错误,因此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交流,就可能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和提高[2]。在此我们依据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即优缺点互补)分为三人一组,以期通过协作达到更好的意义建构。
  
  2.1达成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笔者把目标细化为:
  (1)能用自己的话阐释什么是“盐类的水解”;
  (2)把“盐类的水解”融入新的认知结构中,即能清晰地说出盐类的水解与电解质的电离、PH值、化学平衡的移动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迁移,了解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能够表达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即意义的建构)的思路和结论,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4)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
  学会与他人分享感受。
  
  2.2设计过程
  2.3学生学习的评价
  新课标指出应当“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意义建构的结果,更需关注学生意义建构的整个过程。
  (1)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评价考查学生在教师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等)的帮助下是否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重组已学的知识、怎样确定实验方案、如何归纳和表述现象背后的规律等。考查学生在组内能否通过不同实验设计和解决思路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完整和具有相对确定性的认识。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尽可能记录学生的表现。[2]
  (2)目标达成的评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述本节意义建构的核心内容,即构建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过程与结果。最后可以通过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参考组内协作情况评出最佳小团队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注意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强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要学会迁移即在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对上述教学设计中最后两个问题的解决,能够反映其“盐类的水解”建构的达成度。
  
  3结语
  
  本文指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建构主义理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促进者的理念;利用情境、协作、实验探究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好奇、兴奋及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完成对盐类水解的较为完整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J].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盐类 水解 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