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设计】

  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其编写内容已改变了过去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这样,显微镜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进一步重视。笔者就“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做如下设计,仅供同仁参考。
  【教学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的】
  (1)认识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名称和用途。
  (2)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操作方法。
  (3)尝试使用低倍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讨论、操作、观察。
  【材料准备】显微镜、擦镜纸、纱布、剪刀、写有“上”的纸、载玻片。
  【教学过程】
  (2)直接导入新课:《练习使用显微镜》。
  (2)方法步骤:
  我先让每个学生弄清使用显微镜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目的和操作显微镜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操作内容,我事先进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用途(先观察挂图再要求对照实物进行认识)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知识方面。识记(观察显微镜实物的结构要记住):(1)目镜:放大倍数;(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3)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4)转换器:调换物镜;(5)物镜:放大倍数;(6)镜背:提握镜身;(7)载 物 抬:放玻片;(8)压片夹:固定玻片;(9)遮 器:调节光线强弱;(10)通光孔:光线通过;(11)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案;(12)镜柱:支持镜身;(13)镜座:稳定镜身。理解:(1)目镜、物镜均是放大镜,被观察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2)粗准焦螺旋调节镜同升降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幅度小;(3)遮光器调节光圈的大小;(4)反光镜有平面镜(强光时用)、凹面镜(弱光时用)。应用:(1)对光时,用平面镜、凹面镜试一试两者在视野中光线的对照;(2)试试用较厚的物体能否观察;(3)显微镜观察到物象时,物镜镜头下端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1�左右)。二是操作方面。模仿:(1)取镜:左手托镜坐、右手握镜背;(2)安放:放置座位偏左;(3)对光:用左眼看着目镜后用手翻动反光镜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4)放置玻片:把事先贴有“上”的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物象正对通光孔的中央;(5)观察:熟练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进行观察物象。(操作指导)。技能技巧:(1)熟练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2)熟练对光;(3)掌握粗准焦螺旋的定位(易在视野中找到物象);(4)调节细准焦螺旋,提高物象清晰度;(5)物象的正常反差(调遮光器控制通光量,使标本内部结构有较明显区分度)(操作指导)。设计:(1)找光源好的地方安放显微镜;(2)对于观察相对透明的和较暗的标本应怎样调节光线;(3)如果要把位于视野中边缘的物象移至中央怎样移?(4)怎样确定视野中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操作指导)?三是能力方面。观察记录:(1)安放、对光、装片夹在物台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底端距离载玻片0.5�左右,然后缓缓旋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高。(2)当视野中第一次出现杂物后,更小心地同方向旋动,直至第二次出现杂物。至此,粗准焦螺旋已定位。(3)接着只要移动装片,就可找到观察的材料,然后再微调细准焦螺旋和调一下光的亮度即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指导记录)。思维拓展:(1)在调节粗准焦螺旋进行观察时,为什么要出现两次杂物才能定位?杂物位置有三:位于玻片下表面;位于玻片下表面或上表面;位于玻片上表面。在调节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目镜或物镜上的黏附物,不能作为定位目标。(2)为什么要用左眼观察而右眼要睁开(小结、由学生写报告)?
  【课后感】
  本节教学我根据学习目的设定对活动内容进行知识、操作、能力三方面知识要点讲解,并采取启发、诱导、设问、讨论、操作、观察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使问题明朗、学习知识点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培养了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大胆尝试,敢于操作的能力。

推荐访问:显微镜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