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及其对词汇习得的启示】

  摘 要: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为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解释,本文试运用该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词汇的原型义项是词汇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原型理论 一词多义 词汇习得
  
  1.引言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Richards,2000:353)。传统上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演变的结果。由于词义的高度概括性,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原来的词义可能出现分化,形成新的词义。传统方法多是从语境或是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讨论多义词,而忽略了人类的认知手段、生活体验等对词义发展的作用。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分析说明其对词汇习得的启示。
  2.原型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传统的范畴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认为范畴是在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定义的,范畴有明显的界限,其所有的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在对“游戏”的研究中发现,各游戏间很难找到共有的特征,各游戏间只是相互类似,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性。为此,他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
  对原型的研究始于对颜色范畴的研究。人们曾一度认为颜色的切分是任意的,因为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汇是不同的,但Berlin与Kay在1969年所进行的对98种语言的调查中发现,在不同文化中,语言对颜色词汇的选择并非是任意的。他们从98种语言中找出了11种基本颜色,它们构成了一个蕴含序列,黑、白→红→绿、蓝、黄→棕→紫、粉红、橙、灰,即如果在一种语言中有箭头右边的词语,则必定有箭头左边的词语(熊学亮,2002)。他们还发现了核心颜色(focal colour),即某一颜色范畴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对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测试表明,虽然他们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但当要求受试者指出基本范畴内最典型的颜色时,使用不同语言的受试者作出的选择却是相同的(梁晓波、李勇忠,2006)。类似的研究逐渐扩展至对其他物体的研究,Labov的试验进一步说明了原型的存在。Labov让受试者辨认一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的杯子,并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名称,如杯子、碗、缸子等,试验结果表明对杯子的原型的认同率为100%,对离原型越远的成员认同率越低,同时对其他范畴的认同率开始上升(赵艳芳,2001:62)。此外,Rosch对形状和对其他物体的试验证明了原型的普遍性,并将Berlin和Kay所提出的核心说法改称为原型。
  现实世界是由无数不同材质、不同性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事物组成的,人们要认识客观世界,首先就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类,即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原型范畴是一种模糊集合,没有哪一个特性是所有成员共有的,也就是说,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决定的。同时,既然各成员具有的共同特性不等,就可以根据其享有的共同特性来决定其成员的身份。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即原型成员,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称为边缘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将范畴化看作人脑的一种认知能力,认为客观事物的分类是其本身的属性和人类身体经验等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Ungerer & Schmid,引自周启强、白解红,2004)。在分类的过程中,原型是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范畴则围绕一个原型而构成。具有典型特征的原型是人们认识世界事物的切入点,人们的认知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层面开始的。原型范畴理论比古典范畴理论更为科学地概括了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本身的分类,并获得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的支持,已成为认知科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
  3.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根据原型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第一,原型理论认为,范畴不是建立在共享特征之上,被归入同一范畴不是由各成员的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同一范畴各成员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只是具有部分共同属性。一词多义也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Austin在《词的意义》中指出,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意义之间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生关系(引自赵艳芳,2001:21)。以face一词为例,它有“脸,面孔”、“脸色,面部表情”、“物体的表面”、“面子,尊严”、“面对”等义项,各义项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只是联系的密切程度不一而已,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了该词的语义范畴。
  第二,在一个词的语义范畴中,各义项的地位并不是等同的。原型理论认为范畴中的各成员具有的共同特性是不等的,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即原型成员,其它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一个词的所有义项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在一个词语的相关义项中,词语的原型意义往往是使用最平凡、最典型、最能代表此语义范畴的核心意义(梁晓波、李勇忠,2006)。在face一词的各义项中,“脸,面孔”即为它的原型义项。原型义项往往是人们想到的该词的第一词义,也是儿童较早习得的词义。其它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有着某种关联(隐喻或转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边缘义项(赵艳芳,2001:118)。
  第三,原型是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范畴是围绕一个原型而构成的。词的多个义项是由其原型决定的,其它词义都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是原型义项向边缘义项的扩展。认知科学发现人们是从基本等级范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在认知基本等级范畴的基础上,产生或习得基本概念词语。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人们赋予这些基本范畴词的义项一般为原型义项。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但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相对有限,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于是,这些词就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产生其他义项,用来表达与之有关的其它一些事物。
  4.原型理论对词汇习得的启示
  按照原型理论的观点,具有典型特征的原型是人们认识世界事物的切入点,人们的认知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层面开始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在人脑中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有些知识位于网络的中心,而有些则位于边缘位置,原型是位于中心位置的知识,它们更易于被提取和记忆(吴世雄,1996)。鉴于以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语义原型入手,在掌握其原型义项之后再向其它词义扩展是词汇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
  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学习词汇的每一个含义。但在习得了原型义项之后,学习者能够按照认知的规律思维方式并结合语境推导出该词的确切含义。因此,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应关注词语的原型义项。相应的,对于教师而言,当某个多义词在语境中是以非原型义项出现时,可以试着将该词的原型意义作为提示,让学生猜测该词的意思。赵群和罗炜东(2005)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给学习者提供词的核心意义作为提示能使学习者更有效地推测出目标词的衍射意义,并能促进词汇的长时记忆。同时,对那些以边缘意义出现的词汇有必要补充其原型义项,因为某一单词的原型义项最好地体现最常用的意义,是首先要习得的意义。应当重点讲解原型义项,并帮助学生了解其演变机制,找出它们潜在的共同点,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即各义项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可以帮助学生在各义项之间建立起一个链接,减轻词汇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5.结语
  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也为词汇习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在词汇的教与学中,我们应关注词的原型义项,进而习得其它义项,这符合人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习者深入和全面的习得词义,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Richards,Jack C.et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08-510.
  [3]姜雪.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84转92.
  [4]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35-39.
  [5]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67-74.
  [6]熊学亮.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2,(4):33-42.
  [7]吴世雄.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迪[J].外语教学,1996,(3):35-39.
  [8]赵群,罗炜东.关注词汇的核心义项――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5,(6):50-53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周启强,白解红.原型范畴与间接指令[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1-4.

推荐访问:原型 一词 其对 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