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吴雪芳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从中国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新文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高校要在理论支撑、思想引领、实践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吴岩 2019)。“课程思政”是在高校各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宗旨,把“四个自信”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以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为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教学活动。

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各大外语类高校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基本都开设了口笔译课程。目前,口译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基本的口译理论和技巧,如口译笔记、口译记忆、公众演讲技巧的教授和训练。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除了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和完成双语转换之外,译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政治高度也是从事翻译活动要考虑的因素,而这一素质的训练在目前口译课程教学中亟待提高。

课程思政可以发挥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在实践中落实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以形成协同效应。由于其课程、课型的性质和特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外语类高校是课程思政推进的重要阵地。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2019)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外语类院校应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各门专业课课程中,口译课程由于其课型特色,涉及大量的国家时事政治热点、国际关系格局等话题,其意识形态特色明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口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合格的国际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2019)从自身的教育和从业经历出发,在探讨国际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时提出,首先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爱国爱党,决心为党、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在国际场合树立中国人的光辉形象,展示大国人才的风范。对国际人才的培养需关注方方面面,但首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国爱党,要有高尚的情操,绝不能贪污腐化”。传统的口译课程注重技巧训练,对于话题的选择缺乏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当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国家文化等相关话题时,缺乏政治理论和家国情怀等因素的考虑,容易出现机械而错位的信息传递,因此口译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前预习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在课前预习材料中适当挖掘一些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能为学生理解相关材料中口译场景的历史政治背景作铺垫,使其加深理解、提高翻译的准确度,还能对其价值观进行适当引领,使其在翻译相关材料时能够正确看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体制及外交理念等,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措辞的客观性,真正做到忠实、准确地传达说话人的内涵信息。

预习设计例1:以《实战口译》第一单元“中英论坛讲话”英译汉口译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讲解中英关系的历史,铺垫我国国力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进行口译前感受文中的外方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我国的尊重,这是我国人民几百年来坚持不懈的斗争与奋斗赢得的。

预习设计例2:以《实战口译》第十单元“中国农业介绍”汉译英口译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让学生查找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历史和取得的成果,并突出和宣传我国杰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典型事迹,让其在开展口译活动前产生共鸣,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充满敬畏之情。

预习设计例3:以《实战口译》第三十单元“福建招商介绍”汉译英口译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介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展现新时代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上述课前预习案例可以看出,在课前预习阶段挖掘思政元素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可以为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思政教学的铺垫。

(二)课堂口译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堂口译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口译实践、生生互评等引导学生参与口译过程,对其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增强其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实践设计例1:以《实战口译》第四单元“中国经济介绍”汉译英口译为例。教材例文中对我国经济的介绍,可以说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是比较客观的描述,如“……成就有目共睹……但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未脱贫的有一亿多人”。但这些选材比较陈旧。考虑到现今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教师在课堂口译环节应融入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内容,帮助学生正面、积极地看待我国经济发展。

在选择和利用教材时,教师应适当对陈旧的材料加以处理和更新,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展现我国的发展和壮大,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其在我国今昔对比中看到国家的强盛。在课堂口译实操过程中从思政角度处理材料的能力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须有意识提升和锻炼的,即真正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水平融入每一次课堂实践。

(三)课后作业布置和考核中结合思政元素

在布置口译课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积极、正面的问题。例如,在完成《实战口译》第二十五单元“Enviros环保公司介绍”英译汉口译练习后,教师布置一篇相应的汉译英口译文章,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通过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和练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启发其在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下,成为勇敢、有为、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同时,在作业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将翻译实践中措辞恰当、政治站位正确、有爱国情怀的部分提炼出来,向所有学生宣讲。教师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在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作为课后作业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和欣赏我国外交部资深翻译员在各种场合维护国家形象和尊严,认真履行翻译职责,准确传达信息内涵,有担当、有使命感的职业形象,使其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口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增强学习英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

在口译教学中,从课堂的预习环节到学生口译实践环节,再到课后作业布置环节,教师都可以适当穿插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人生观的塑造。这一过程是课程思政的过程,课程思政的贯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有思政进课程的强烈意识和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使命感。教育和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师,何为教师?用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和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在学习的氛围影响中被影响,方称之为教师。高校教师应从教书转变到育人,从教师身份转变到导师身份,课程和课程体系能否立德树人关键在于教师(石坚、王欣 2020)。在整个口译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关系到该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成效。因此,要想在口译课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做到课程思政,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和强烈的意愿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只有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才能真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二)口译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口译活动从本质上说是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与素养,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有丰富的学科内涵,这些内涵就是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是润物细无声的,其难点在于融入,而这一点要落实在课堂教学和师资水平上(石坚、王欣 2020)。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敏锐性,适时、恰当地将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不能也不应是机械地“灌输”做人的道理或生硬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时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改进课程评价方式,多角度融合思政

目前的口译教学并未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体系,考核方式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为了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现有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纳入思想、价值观、人格培养等,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作业布置与批改、师生互动等多角度有机融合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只有从根本上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才能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地将课程思政开展下去。课程评价方式应从简单的结果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还注重他们的平时表现(在平时课堂上的行为方式、道德修养,在翻译实践中体现的对家国的热爱、对教师的尊重、对同学的关心等)。如果能在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中体现个人素质与修养方面,不仅能公正、客观、合理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还能向其展现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修养提升的重要性,从而在评价过程中无形地进行课程思政。

(四)设计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思政元素

外语类高校因其教学范畴的特殊性,目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西方媒体或语言文化素材为主。教材内容中的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无疑会影响学生,如何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降到最低,是教材编撰者和出版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课程思政应从教材抓起,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角度出发,考虑将什么样的内容纳入教材,将哪些内容从教材中剔除,以全面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在编写教材时,提倡多采纳一些本土素材作为翻译材料,选题可以较多涉及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
在选择英译汉的素材时要仔细辨别与斟酌,对于源语中措辞明显存在歧视、偏见、误解等的内容坚决不予采编。从内容上说,口译教材不仅要有口译实践的文章,还应增加课前预习的背景介绍文章和课后作业练习的篇章,以降低学生练习材料选择的随意性,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正如吴岩(2019)所指出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是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外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西方的意识形态,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很好地提高他们对“有毒文化”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口译作为一项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涉及大量的国家政治、外交、国情、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因此口译课程应率先进行课程思政的落实与实践,做到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最终实现课堂育人,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的落实对于口译课程有促进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还能丰富课堂内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其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口译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08-13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推荐访问:口译 英语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