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bz/xxbz201806/xxbz20180610-7-l.jpg
  【摘 要】 本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索引,全面分析了云南省红河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个旧锡文化、建水紫陶、哈尼梯田、“花腰”等。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当地幼儿教育优势,利用好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幼儿学习生活,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家乡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幼儿将来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家乡归属感;培养;实践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对儿童教育做过这样的评论:这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具有双重性,即在生理上既要帮助儿童个人的自然发展,同时社会上也要为他们适应环境做好充分准备。[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引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2]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隶属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众多饱含人文气息的城镇,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著名的锡都个旧,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城蒙自,这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例如闻名遐迩的个旧锡文化,建水紫陶文化,哈尼梯田文化和石屏花腰文化。[3]红河州以哈尼族、彝族居多,其宗教信仰、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颇具特色。他们多居住在山腰地带,住蘑菇房、土掌房,气候清凉,衣服多为蓝色、黑色、红色和绿色,妇女会刺绣挑花,喜爱银饰,常常把银币、银泡当做胸饰、帽饰,帽子上的大小银泡代表星星和月亮,象征光明和幸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吹“把乌”、弹“三弦”、跳“乐作”。在《指南》的指导下,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人文文化等多个方面,培养幼儿对家乡初步的归属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少数名族的情感。
  一、利用家乡的少数民族资源,感受家乡少数民族文化,萌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一日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归属感的产生需要幼儿对自己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所感知”。[2]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为幼儿了解家乡及其乡土文化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同时,根据《指南》中指出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的各种资源,各班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乡土资源文化活动,如“家乡的少数民族”、“个旧锡文化”、“建水紫陶文化”、“哈尼梯田文化”、“石屏花腰文化”、“家乡小吃多又多”、“我是彝族、哈尼小娃娃”等主题活动,这些内容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充分体验家乡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餐前活动我们开通校园小广播,鼓励幼儿对哈尼族、彝族童谣、歌曲进行表演。家长开放月来临之际,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开展“哈尼族彝族文化节”,一起唱哈尼族彝族童谣,一起玩民族游戏“螃蟹哥”,一起跳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等。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我们要求幼儿与他们的父母一起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独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长街宴”、“十月年”、“苦扎扎节”、“火把节”、“包粽子”等当地民俗活动一一再现于幼儿园。我们将哈尼族、彝族音乐融入在早操音乐中,将民族游戏、民族舞蹈融入在早操动作、游戏的编排上。《烟盒乐》、《俏花腰》、《七月火把节》被选为早操的入场音乐,烟盒舞、花腰舞等民族文化元素也被融入到了舞蹈的编排中,《快樂的啰嗦》、《阿细跳月》被选为游戏音乐,《梯噜噜》、《我是彝族小娃娃》被选为放松收场的音乐。在户外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打秋千、躲猫猫、跳竹竿等游戏,使幼儿在玩中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趣味性,长期被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幼儿幼小的心灵得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滋润,这将极大地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领略家乡特色建筑之美,激发幼儿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指南》指出:“和幼儿外出一起游玩,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著名建筑的图片、资料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4]利用我州独有的“蘑菇房”、“土掌房”和“石头房”等建筑资源,我们开展了以“家乡建筑美”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我们首先组织家长带领孩子实地观看“蘑菇房”、“土掌房”和“石头房”的建筑风格。然后,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找寻家乡特色建筑的图片,在教室中专门开辟了“家乡特色建筑”的展区,用来展出幼儿收集到的有关家乡特色建筑的影像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会争相介绍自己带来的图片资料,与同伴分享对家乡特色建筑的认知心得,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专注力和参与的兴趣。
  通过开展家乡典型建筑认知活动,能让幼儿初步了解家乡的建筑风格,当他们再一次看到熟悉的民族建筑时,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将再次燃起。
  三、利用家乡“个旧锡文化”、“建水紫陶文化”、“哈尼梯田文化”、“石屏花腰文化”资源,体验家乡人的智慧,对家乡的人民产生崇敬之情
  1、个旧锡文化
  个旧锡文化是千年流传的古朴民风和进取精神,它是个旧的灵魂,也是我们延续千年锡脉、打造锡文化名城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以“个旧锡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家乡锡文化的内涵,进而对创造了锡文化的父老乡亲产生由衷的敬意。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认识锡,初步认识锡的简单生产过程和用途,锡的采-选-炼。在艺术活动中,欣赏美丽的锡工艺品,了解锡能制作出许多的锡工艺品,让幼儿运用吹画、撕贴、粘贴、折叠的方法,装饰或制作锡工艺品的国画,同时带领幼儿参观锡博物馆,更进一步了解锡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产生对家乡人智慧的崇敬之情。
  2、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源远流长。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的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为此,我们开展了“建水紫陶文化”的主题活动,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紫陶的制作过程,在艺术活动中让幼儿在欣赏紫陶工艺品的基础上,尝试制作简单的紫陶作品,从而产生对建水紫陶文化的热爱之情。

推荐访问:幼儿教育 本土 发挥 作用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