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渠道,是培育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笔者在支教工作中却发现农村小学品德课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和落实,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旨在使农村小学的品德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让品德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期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其然、信其道、践其行”。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品德这门学科也焕发了青春活力,真正走进了素质教育的课堂,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当我在2013—2014一学年的支教工作中,走进农村小学教育深处,了解到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后,却发现农村小学品德课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和落实,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例如其他学科老师兼任品德老师的现象突出;不知如何上小学品德课;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缺少教研活动对教学的指导……这些都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至今这门课应该怎么上,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许多农村教师还很困惑。我在此谈一谈在支教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一、农村小学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不熟,对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生活(社会)》一个主题单元的内容用一个课时就上完了;还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课上成了语文课、美术课,教学生读读、画画等。农村小学品德课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不能把品德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也很难达到这门学科应有的教育目标。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大,学习交流机会少。因此,他们既不主动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在教学中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大多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特别是现在的电教媒体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充分发挥了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作用,并且农村小学如今基本班班都有一体机设备,为实施教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但很多农村教师不太会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面临困难,以致先进的教学设施成为摆设。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施。
  3.教师队伍不专业,教学研究活动少
  农村小学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课往往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因此担任品德课的兼职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也就少之又少了。
  二、应对的策略
  1.以教研促教学,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从设计思路到呈现方式,都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理念,“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如我所支教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展示三年级《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一课时,对教材没把握好,一节课上完了一个主题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师匆匆忙忙、照本宣科地读完了书本内容,学生走马观花地了解了所读内容。没有体验,也没有参与,学生无法理解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等,教学目标自然也无从实现。针对这节课,我和支教学校的老师共同进行了探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教材。通过对课标、教材和教参的研读,大家明白了《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是一个主题活动。要通过“妈妈的手”“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今天我当家”三个教学内容来完成,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感悟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的幸福所付出的辛劳,懂得要用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内容仅仅通过一节课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另外,针对农村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多的情况,可以把“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 这一课时的内容改为让学生说一说假期到爸爸妈妈打工地所看到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对社会的意义。
  通过教研活动,这位教师重新对教材进行钻研,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教学设计,重新上了一节《妈妈的手》。这节课中这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标制订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妈妈及长辈的辛劳,教育学生萌发对长辈的感激之情。整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授课教师以及其他教师都体会到只有通过教研才能促进教学。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明白了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放性学习空间。教材所呈现的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灵活运用基本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1)教学贴近农村学生实际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品德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农村孩子生活简单,社会交往活动少,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贴近农村儿童的实际情况。如在进行四年级《快乐的密码》这一课教学时,教材通过无人售报机告诉学生“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可农村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无人售报机,理解上有困难。教师可以用电动车、农用三轮在等农村常见的电器售后服务卡的范例向学生介绍生产厂家的诚信服务,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没有诚信,这些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就无法运行。在进行三年级《同样的爱》这一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自己和儿子、家人和儿子合影的照片导入教学,教师真实的生活案例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这种教学,学生更能感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爱。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操。

推荐访问:浅谈 品德 学科教学 策略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