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新构想


  摘要:“军事理论”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作者教学体会为现实基础,对“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新思考。在课程体系方面,按照“优”、“新”、“活”、“实”的方式科学构建;在知识内容方面,通过协调和其他课程、不同学生专业、不同学校的关系,打造不同风格的内容。
  关键词:军事理论;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充实完善
  作者简介:叶欣(1980-),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体育系,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防教育学。(江苏 南京 210098)
  
  “军事理论”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在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众多教育者和研究人员看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育功效,积极把握“军事理论”课程的特征并加以论述,并成文发表,其文章角度各异,重点不一。20世纪90年代,也有研究人员将国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其为重要内容和形式并加以论证。[1]进入新世纪,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在高校育人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研究者更加重视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相关研究文章、论著不断增多,内容丰富且饱满。如吴咏梅梳理出1980~2007年在中国知网发表的军事理论教学相关文章并进行归纳和总结。[2]李树发强调教学方法需要优化,并提出具体措施。[3]李元春则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认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在教学设计中都很关键。[4]杨晨从目标定位的角度出发论述军事理论课内容的缺失。[5]季玲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总结成就和不足,为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提供基础[6]等等。这些文章落脚点不同,各有建树。
  笔者在“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体系及相关内容产生一些粗浅想法,行文如下。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现状
  目前,诸多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将课程放在大一两学期中完成,每周2~4课时,共18~36课时;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每班平均人数70~150之间,主要教学内容按照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1月31日印发的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执行。从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大板块展开,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课程影片赏析等辅助手段给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述国防历史的启示、国防法规介绍、我国的国防政策、我国的武装力量;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体系和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战略环境的基本要素,战略与战略环境;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和特点,掌握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与现状,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政策;了解军事高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发展趋势以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新概念武器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同时了解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重要联系;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含义,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的密切联系等等。
  从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现状看,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整体框架和内容能够适应高校的普遍要求,但如若更进一步,则需要精工细作,局部润色。
  二、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新思考
  1.按照“优”、“新”、“活”、“实”的要求,科学构建“军事理论“课课程体系
  (1)“优”,就是优化普通“军事理论”课程设置,围绕增强国防观念和强化爱国主义两大目标,科学构建“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淡化课程体系所谓的完整性,彻底从军事院校课程“压缩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构建“优”的课程体系,必须全面把握普通高校的教育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制度创新。
  (2)“新”,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新的课程、增开新的项目,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普通高校必须在充分调查“军事理论”课程相关内容对学生现实和未来作用关联大小的基础上,淘汰过时落后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入新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课程前沿理论、信息与技术,增强学生的时代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和转换能力等。
  (3)“活”,即课程编排“活”和课程学习方式“活”。一般说来,课程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科目、大纲、教材是基本确定的。但是军事教育与社会变化紧密关联,从而使得课程必须反映变化的新要求、新信息,应注意课程类型和课程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课程编排“活”,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中所谓的学科本位、学科封闭、教学时空封闭、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病,加强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弹性的限选课和选修课。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接受军事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可进行课程体系分流,给学生以多项选择的机会。
  2)课程学习方式“活”。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笔者认为,课程更应关注人的发展,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做到精讲多练,采用各类多维立体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4)“实”,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实际,增强实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可按照1:0.5的要求安排,强化理论教学,也须注重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采用14日集中军训,“军事理论”课在平时按课程要求置于教学总任务中执行。笔者认为,目前的“军事理论”课与军事训练内容关联并不密切,“军事理论”课应构建与自身内容符合的实践课程,按照1:0.5的比例实施,在“军事理论”课讲述过程中安排与理论相关实践内容,比如爱国主义基地的参观,经典影片的赏析、国防知识的竞赛等等。必须制定军事理论教学与相关实践教学的双重目标,要有实践教学的设计,根据不同专业要侧重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
  2.充实完善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课程知识内容
  “军事理论”课程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应注重内容安排:增加内容的历史含量、知识含量和文化含量,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思路。一方面拓宽教学内容,吸收与课程性质相近的中外文化成果,特别是新成果;另一方面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心,从学生可接受层次传递国家层面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增加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容,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等等,将课程内容改革方向趋于务实且有针对性。介于“军事理论”课独具特色的知识内容对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可将之置于高等教育中统筹考虑其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动从知识内容的角度加以思考。
  首先,协调“军事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增加高等教育的“课程互助”。目前,按照国家的规定,“军事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英语、体育等相关课程同为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设置这些课程的原因是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由于“军事理论”课的综合性很强,因此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就拿“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说,某些知识交叉或相近,比如说,国防法制中“公民国防的权利与义务”与法律基础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军事思想中“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战略环境中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和演变以及最新的国际动态的讲述与“两课”中的“时事与政策”等等,因此,要拟定军事理论课知识内容。一方面要了解其他课程,避免内容过于相近或雷同。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其他课程所奠定的知识基础,突出军事理论课课程特色。比如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可以运用“两课”所提供的中国历史脉络来展现革命战争的进程和画面,进而突出毛泽东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和运用,以及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推动作用等等。

推荐访问:普通高校 课程体系 军事理论 内容 新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