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人才承担起开展人文外交的使命


  摘要: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提出了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政策。人文外交是民间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结合,以对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形式开展。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大众化”和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支撑。目前,在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因而,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借以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素质,进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才,为中国日益发展的“大外交”、“总体外交”服务,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人文外交;外语人才;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113-03
  一、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
  2008年10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就“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做了专题报告,指出今后我国“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加深人与人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友好情谊。”“积极扩大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进一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同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精英、智库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广交朋友,增进了解,消除误解。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国际社会最广泛的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概念。“人文外交”是一种凸显人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对外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文外交是民间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结合,以对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形式开展。它既包含了普世性的价值理念,又有着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具体来说,人文外交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在外交主体上,强调非官方的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潜力。例如,人文外交注重中外智库、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交往,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其二,在外交方式上,强调将外交渗透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与普通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因而使当代中国外交方式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性和普遍性。其三,在外交理念上,强调世界各种文化的共生并存、对等交流、求同存异。其四,在外交目的上,强调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促使“和谐世界”的构建。
  总之,中国人文外交具有“国之近在于民之亲”、“民惟邦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独特的价值理念,依托多层次、多轨道、多领域的实施机制,肩负着将“和谐中国”呈现于世界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2009年7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要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这表明,在新的形势下,人文外交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是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外语人才肩负着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使命
  人文外交的主体是中国人民,人文外交的资源寓于民众之中。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参与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中国企业、民间团体乃至网民群体与外交部门的互动急剧增加,外交的社会参与度日益增大。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多层次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支撑,实实在在地担当着外交、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直接构成对外交流的窗口,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人文外交需要大批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的外语人才。因此,具有良好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外语人才的培养迫切而关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和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现有的千余所普通高校中,除了体育、艺术类院校、部分中医院校外,其它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共讲授53种外国语言,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涉外性大批人才。
  然而,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知识结构单一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外语专业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被当做具有基础学科性质的专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等课程,培养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外语专门高级人才”,这样的专业界定和学科分类明显将外语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这种单科培养特征,使我国的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多年来过多地强调了外语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和社科知识学习重视不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缺少文化底蕴的单向度外语人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二)实践和创新能力缺乏
  外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还很不适应。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重视知识的传承,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尤其不能主动利用涉外实践活动培养人才;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入学年龄、考试、评分等一切都是统一模式,不能因材施教;由于教学经费不足、相关单位不愿接受实习生等原因,实践教学活动实施难度大。各高校未能重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各种涉外交流活动,更是欠缺主动利用对外交流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推荐访问:外交 使命 人文 承担 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