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之美 美不胜收】形容美景意境的句子

     人说“艺术有两类,小道怡悦眼目,大道震撼心灵”。想一想:历史写在刺绣图案中,图腾戴在银质头饰上,敲的是百年铜鼓,唱的是千代沧桑。这样深厚积淀之上的艺术,能不撼动心灵吗?
  民间艺术的震撼力,同样存在于美术、文学、服饰、建筑等所有方面。民间艺术有一个本质性的特征:它们是先民宇宙观(也可称之为终极关怀或宗教观念)的直接展现,又往往以祭祀天地祖先、祈祷平安富裕、驱逐邪魔强敌等紧密关联人生和精神世界的庄严仪典的形式展示。于是它不可能不震撼心灵。过去只从肤浅的“唯物唯心”观点斥之为愚昧的“迷信”,看不到其中久远而深厚的人文内涵,不懂得先民的“人之初心”的可贵,恰好只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愚昧。于是漠然听任、甚至运用行政手段加速它们的消亡。
  而民间艺术是一座千万年中关闭洞门的宝窟,它只供自享自用,而根本没想过让外人观看,让别人评点。只是在现代人经历了迅猛背离“人之初心”的历史过程中,或偶然,或或然、或必然地发现这一座座宝窟,探头进去,瞥见一角,被炫目的光彩震撼,才发出一声惊叹。而我们这些困守在大大小小水泥森林中的现代鼹鼠,又才得因这些探索者的发现而发出我们的惊叹。我们要深深感谢这些睿智坚毅的探索者。
  新近出版的《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华夏出版社)让我大享了一次眼福。“集成”总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总序《为大地之花建档》中说:
  “在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后的第三年(2005年),我们发起了民间美术遗产的普查。这是历史上首次对民间美术遗产做出的整体性的盘点,旨在将这宗重大的历史文化财富全面摸清,整理有序,以利传承。”整套集成规定的编写原则是:科学性、民族性、代表性和有较高审美价值。
  《贵州卷》是这套大丛书中完成最早、出版最早的卷本,被定为整套丛书的示范卷。贵州卷的主编余未人女士与我是老同事老朋友,因此这本贵州卷从启动到完成经历了一个何等浩繁、复杂、艰巨的过程,我多少有一些了解。说来话长,只好用冯序中一言以蔽之,它证实了“我国民间美术过于丰繁,深不见底,浩无际涯。”
  这项工作历时两年,普查队伍成员达一百八十余人,包括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收藏家、大学师生和苗寨居民,他们在普查中接触的对象和临时参与的志愿者,那就无计其数了。历时之久,动用人力之广泛,工作的深入性和广泛性,都是空前的。
  《贵州卷》按照民俗分类和美术分类相结合的原则,将入编物件分为八大类:刺绣织锦类、蜡染类、服装类、银饰类、祭祀类、游艺类、生活类、建筑类,又附录岩画和《百苗图》,物件的年代划分是:明以前按朝代划分;清朝分为清代和清末;民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各大类配以《概述》长文,每张照片有简练的说明文字。概述和说明的执笔者都是对本门类研究有素的专家。包括总序和卷序,所有文字都是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生动有趣。我花了几天时间,对图文读了一遍,沉醉在服装银饰的华美繁富、宗教绘画的天真烂漫,面具的恢诡奇兀、建筑的巧思妙构之中,只觉得大开眼界、大增知识、美不胜收、玩味无穷。而且此书装帧印刷十分精美(最近荣获了有全球印刷行业奥斯卡奖之称的“班尼金奖”),是贵州文化人不可不收而珍藏的桑梓典籍。特别是读到余未人序中的一段话,令人怵目惊心:
  “普查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了民间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惊人。2005年11月,黔东南州的普查员前往雷山县西江普查时,当地有个银匠,他还有35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各地方收来的古老银饰样品。2006年6月份我们派摄影师专程去那里拍摄,表上记录的东西就只剩三件了。银匠说,这20多年来都留着做样品没有卖掉的东西,在这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几乎卖完了。因为今年外国、外省的游客特别多,他们都要老银饰,又肯出价钱,就卖掉了。我们的普查留下了照片,却没有能留住实物。这也相当无奈。”
  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如果闲老深闺,是审美史上的一大缺失。而“一朝选在君王侧”,荣名是满天下了,却又成为一人之私有,且又宛转死于马嵬之坡。人生万端莫不是此事古难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民间美术遗产日益濒危”(余序语),我们在扼腕痛惜之余,益加感到这部“仅下实物一等”的巨型画集之可珍可贵!

推荐访问:美不胜收 之美 民间 民间之美 美不胜收 美不胜收 美不胜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