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种植技术研究] 安吉白茶种植技术与生态茶园管理

  摘要 以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径山茶生产基地为示范基地,通过2005—2010年的生产种植技术实践,指出茶园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投入,充分利用修剪枝叶回园,以园养园,促进茶园良性循环,从源头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可有效保护茶园生态环境,达到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
  关键词 茶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04-02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茶园生产管理中肥料、农药或生长激素等不合理地施用,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气等自然生态资源遭受污染,茶园土质下降,生态失衡,严重影响茶叶品质与效益,阻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1]。该文通过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2005—2010年的管理实践,探索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种植技术,取得了“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的明显效果。
  1 减量化生态种植技术
  1.1 打破常规采收与修改方式
  即全年生产春、夏、秋3季茶叶,肥培为“一基三追”,修剪为“三年轻修剪,四年一次深修剪,五六年一次重修剪”的方法,调整为“三个一”,即全年只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达到“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具体的做法: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径山茶生产期;春茶结束后,离地30~40 cm,全面重修剪,修剪枝叶回园,以园养园;夏秋茶留养,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重施基肥,施菜籽粕2 250~3 000 kg/hm2或羊栏粪15~18 t/hm2,开沟施或结合秋耕,将肥翻入土中[2]。每隔2年施肥1次,同时加施一定量的N、P、K,如施尿素60 kg/hm2+过磷酸钙112.5 kg/hm2+硫酸钾60 kg/hm2或复合肥(15-15-15)150 kg/hm2。
  1.2 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实施“肥药双控”
  春茶前及春茶生产季节,均不喷农药;春茶前后不施催芽肥或追肥;春茶结束后至9月中旬非生产季节,科学合理控制使用农药,掌握喷药的时间,选准主治和兼治农药种类和使用浓度,争取最佳使用效果,一般全年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3次内。
  1.2.1 农业防治。①良种合理搭配。园区搭配种植特早品种(乌牛早)、早熟品种(茂绿)、中迟品种(鸠坑群体)等良种,错时采茶,自然隔离害虫的发生与蔓延,减轻病虫害发生[3]。②春茶结束重修剪,剪除树冠大量枝叶,便茶树通风透光,打破产卵于芽梢嫩茎内的小绿叶蝉和产卵于叶片的螨类、粉虱等害虫的发生规律,减少病虫发生源和栖息地,减轻病虫发生与危害。
  1.2.2 生物防治。2010、2011年应用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3.33 hm2示范基地放含150亿/g的白僵菌100个。
  1.2.3 物理防治。在修剪式、翻耕式等农艺物理防治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茶园安装佳多牌频振式诱虫灯,每1.67 hm2安装1只,利用某些害虫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有效控制了鳞翅目等害虫发生 。
  1.2.4 农药防治。6—9月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期,其发生量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选用的药品、使用的剂量、喷施的时间,掌握害虫主治和兼治最佳结合。如2009—2010年6月上旬,主治茶丽纹象甲成虫,兼治假眼小绿叶蝉,农药选择茶举(10%联苯菊酯),用量450 mL/hm2,对2种害虫防效均良好[4]。2011年,茶丽纹象甲发生基本得到控制,为此没有进行喷药,当年只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分别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螨类进行主治和兼治其他零星发生的害虫。2005年以来,每年使用化学农药最多3次,药剂不重复使用,减轻害虫抗药性,提高防效,降低农残。
  2 再利用生态种植技术
  主要是采取重修剪的方法,将废弃枝叶回园,以园养园。春茶结束后,及时进行茶园重修剪,将离地30~40 cm地上部枝叶修剪回园,覆盖在茶行间(30~45 t/hm2),减少杂草丛生,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利用废弃枝叶含有的N、P、K成分,补足茶树夏、秋季生长所需的养分,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节省茶园肥料成本和除草成本,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3 资源化生态种植技术
  据1984年有关茶叶专家分析,茶树枝叶N、P、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27%、0.497%、1.509%。据此分析,按回园30 t/hm2茶枝计算,其N、P、K的含量达到548.1、149.1、452.7 kg/hm2,其N的含量相当于施尿素1 191.5 kg/hm2,除了空气、土壤固定,雨水冲刷,足够补充春茶375~450 kg/hm2干茶所吸收的养分,以及茶树生长所需的N、P、K营养元素。将废弃枝回园,以园养园,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 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的效益分析
  4.1 成本低耗
  废弃枝回园,以园养园和“肥药双控”,降低了茶园生产成本。2011年,除采茶和加工工资外,按女70元/工、男100元/工计算,茶园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总成本为10 965.75元/hm2。其中:茶园修剪1 500元/hm2;除草450元/hm2;防病治虫735元/hm2(人工工资270元/hm2+农药375元/hm2+燃料费60元/hm2+机械折旧30元/hm2);施肥7 830.75元/hm2(人工工资2 700元/hm2+肥料5 130.75元/hm2);其他费用450元/hm2。
  4.2 资源高效
  实施生态种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2011年,在遭受多次倒春寒袭击的情况下,生态茶园仍增产增值,茶园平均产值22.62万元/hm2。除当年采茶和加工工资外,田间栽培管理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成本为10 965.7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0.63。   4.3 产品优质
  通过生态种植模式的实施,茶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弥补了某些低海拔茶园地理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改善了土壤,促进茶树生长,有效提高了茶叶自然品质。该企业生产的“仙宅牌径山茶”已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余杭区名牌产品、“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连续3年获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自2005年以来,产品经各个部门抽查均“合格”。
  5 小结与讨论
  5.1 生态种植技术的实用性
  根据径山茶品质要求和产区劳动力状况,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径山茶的感官品质是以“1芽1叶和1芽2叶”原料为上等,注重芽叶大小的匀净度和完整率。径山茶的理化品质是以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为优。因此,径山茶除了春茶,只有秋茶后期原料能达到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的要求。由此可见,采取全年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是取得“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最理想的生产格局,符合生产实际,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再者,留养夏秋茶,有利于提高茶树的光合效率。
  5.2 生态种植技术的科学性
  生态模式的关键技术是“肥药双控”和“废弃枝叶回园,以园养园”,由于减少和控制化肥、化学农药的投入,有利于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的使用强度,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良性生态循环。分析发现,全年至少降低化肥施用强度80%以上,降低农药的使用强度40%以上。废弃枝叶回园,以园养园和夏秋茶留养,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达到茶园生态平衡。
  5.3 生态种植技术的成效性
  运用生态种植技术,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资源,促进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较好的成效。一是经济效益体现。以2011年为例,实施生态种植的茶园,平均产径山茶390 kg/hm2,按580元/kg计算,产值可达 22.62万元/hm2。比2009年的15.75万元/hm2增值6.87万元/hm2;同时,降低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约2 799元/hm2,2项合计增收71 499元/hm2。二是社会效益体现。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以2011年为例,带动农户面积66.67 hm2,平均产径山茶300 kg/hm2,按500元/kg计算,产值15.0万元/hm2,比2009年的产值7.2万元/hm2增产7.8万元/hm2,计增加效益520万元。同时,径山茶品质和知名度和日益提高,促进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效益体现。通过该技术应用,茶园减少农药、化肥等的施用,有效控制了茶园污染,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促进茶园良性生态循环,提高生产能力,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6 参考文献
  [1] 吴全,姚永宏,李中林.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3(6):38-40.
  [2] 杨普.皖南丘陵区主要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0(6):791-793.
  [3] 林心炯,徐赛禄.山地茶园间种绿肥试验[J].茶叶科学简报,1986(4):19-22.
  [4] 张汉鹄.试论茶园害虫的生物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1984(4):77-80,95.

推荐访问:茶园 技术研究 种植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