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

  摘要:贷款业务都是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之一,但信用风险也是银行时刻存在的风险。虽然我国国有银行在改制上市之后,加强了对贷款的控制,但还局限在重视贷款审批上,对贷款的使用监控上还很不够。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出发,重点介绍银行如何在上市公司取得贷款后,对其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以降低不良贷款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使用监控
  中图分类号:TU2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59-01
  
  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主业务,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就是在银行业向全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贷款业务也是银行不可忽视的重要业务,因为其不仅是利润来源之一,也是银行维护和巩固和客户关系,同时交叉推荐其它的金融产品。但贷款业务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也是银行时刻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从不良贷款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后,不良贷款率都又很大程度的下降,这一方面与银行资产的增长有很大关系,但也是银行加强了对贷款的管理的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是25.26%,2006年,这一数据为9.22%,2007年下降到6.36%,虽然呈不断下降趋势,但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却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期在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8%。
  一、信贷管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一)客观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历史因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资金是由国家政府扶持转移的,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其次,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由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 (二)主观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
  二、加强信贷管理的措施;随着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各大银行都加强了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和管理,但仍然提留在贷款的前期审批上,缺乏对贷款的全程监控程序。经常会发现这种事例,很多公司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准备了十分充足的材料以应付银行的审批,而一旦贷款获得之后,银行对公司资金运用状况往往监督分析不够,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甚至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操纵在中国的子公司获得贷款,在把资金转移到国外后,就通过破产方式逃避债务,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无疑就会上升,以下主要从公司借贷资金的用途方面来探讨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一)加强对上市公司信贷管理。由于上市公司有着资本雄厚、融资快速、偿债能力强等优势,因而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赖。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优惠的贷款政策,尤其是对地方大型上市公司,政府更是对其进行政策倾斜,同时用用政治手段为其进行贷款担保,从而导致了银行对上市公司贷款管理上的意识淡薄。银行没有深入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没有应有的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上市公司利用自身和政府的庇护滥用信用,还款意识淡薄,时有违反贷款合同的行为发生。因此,银行亟待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贷款管理,通过规范贷款环节的运作程序,增加资金监督力度,引入市场化机制淡化政府行政干预,进行合理的贷款信用风险分析等手段,提高对上市公司风险的预警能力。(二)风险防范和控制上进行事前防范。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查时大多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盲目“抢大户”,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从长远看,这些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银行应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如制定详细的标准来筛选贷款客户,并对贷款企业的前景和偿债能力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加强与独立的评级中介机构合作,利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信息对贷款进行管理, 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降低贷款风险,为银行节约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三)改善企业评级指标体系。目前,我国的评级针对历史财务数据静态地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忽视对企业资信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无法对企业未来风险和偿债能力做出全面、前瞻性的评估。因此银行应当同时重点关注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分析经营性现金流等财务状况,对公司资金充足率及偿债能力作出及时、客观、合理的判断。进行经营风险分析和会计政策分析,把握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企业价值和长期绩效。(四)提高信贷管理队伍素质,树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要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敦促信贷人员掌握各项法律法规,有利于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差异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以避免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以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阅文献:
  [1]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郎咸平.公司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杨雯娟,李国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时代金融.2008年第5期
  [4]陈宛.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看银行贷款管理.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9期

推荐访问:浅析 信贷 国有商业银行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