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五年级数学计算题200道

  一直以来,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致使不少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在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应用,是培养学生的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数学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增强知识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活跃课堂生活,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知识趣味性较强的真实故事、历史典故,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通过讲解数学家高斯如何把数学与天文学结合研究,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画出世界第一张地球磁场图,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台电报机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其它知识有着不同的特性,数学课更需要融入现实生活,突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尤其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熟悉的事物作为课程主题,或者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增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的综合应用,我曾以某学生父亲买进股票的一周涨跌情况为实例。
  例1:小明的父亲上星期六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2)本周内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是每股多少元?
  (3)已知小明的父亲买进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需付成交费的1.5‰的手续费,并付成交费的1‰作为交易费。若他在星期六收盘时将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让学生分析、解答小明父亲持有股票的收益情况,引导学生把学习有理数的基本运算与父母炒股票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充分体验了数学的魅力。
  
  三、提倡开放性思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传统的数学模式总是习惯于检查学生对例题的解题能力,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学生只会刻板地套用公式加以解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是我长期探索的课题之一。我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定理、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各种创新思维。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从而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
  例2:如图1∠ABC=90°,AB=4,BC=3,O是边AC上的一个动点,以O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相切于点D,交线段OC于点E,作EP⊥ED交射线AB于点P,交射线CB于点F,①求证:△ADE∽△AEP;②设OA=x,AP=y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③当BF=1时,求线段AP的长。
  
  (1)证明:
  ∵AB为⊙O切线
  ∴OD⊥AB
  ∴∠ODA=90°
  ∵OD=OE
  ∴∠1=∠2
  ∵∠PED=90°
  ∴∠PED+∠1=∠EDA
  ∴∠PEA=∠EDA
  ∵∠A=∠A
  ∴△ADE~△AEP
  (2)由(1)可知CB∥OD
  ∵△AOD~△ACB
  
  此题既是一道数与形、代数计算与几何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画图分析与列方程求解、勾股定理与函数、圆和三角形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题,又涉及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和几何运动变化等数学思想。通过融入动态几何的变和不变,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和推理,在动中求静、静中思变,不断转换思维方法,以此突破问题的难点。
  四、培养发现问题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数学的教育质量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数学问题都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在自然和社会中提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要“学会问”。学生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质疑问难,对学习内容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常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例3:图2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关系图,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汽车在前12min内平均速度是多少?
  (2)汽车在中途停了多长时间?
  (3)当18≤t≤32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
  
  (2)观察图像的信息点可知,在12min至18min,中途停留了6min。
  (3)当18≤t≤32时,设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kt+b,
  直线S=kt+b经过点(18,10)和点(32,3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