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十月革命:定向与变量的一种叙事


  [提要] 十月革命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研究者能够确定的共识,但是对这种影响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等重要议题,则未能形成一致性观点。作为“他者”的毛泽东,十月革命引发他思考和实践“自我问题”与“走俄国人的道路”,是在其既有的“定向”与可能的“变量”思想中进行艰难选择权衡实现的。
  [关键词] 毛泽东;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中国道路
  192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我们对自己工作的整个实际经验也就思考得愈深刻。”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3.十月革命,恰如列宁同志指出的这样,时间愈行远,意义愈深刻。对世界如此,对共产主义如此,对毛泽东也是如此。十月革命与毛泽东之关系,众多研究者对此颇为关注,常常以“回溯性追忆”的逻辑来评述“当时”的历史对于当下的“意义”。但是,这种探讨逻辑忽视了历史理解的叙述过程中“当时”的毛泽东,即在十月革命前后作为“他者”的毛泽东,究竟如何进行思考和实践“自我问题”与“走俄国人的道路”的。参见王雪楠.从“俄乱”到“俄式革命”——再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参照”作用(1917—1921)[J].中共党史研究,2014(12):51-52. 在此,我们可以借助“定向”和“变量”笔者认为,何为“定向”?即确定的方向;何为“变量”?即处在变化过程的因素。两个关键词语,尝试理解十月革命对“当时”的毛泽东的复杂影响,以及他是如何应对此影响的。
  一道路是“定向”,即“求变”,必须改变现状以摆脱困境;“变量”是向何处求
  近代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面临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略战争,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促使中国人不得不思考和探索如何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19世纪60至90年代,张之洞等有识之士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形成洋务派,进行“器物”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图中兴,但是最终失败了。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9.恰如梁启超指出的那样:“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共和制道路”,实践“三民主义”政治纲领。但是,无论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历史已经证明,西方资本主义方案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无法拯救中国。
  中国道路在何方?这让中国有识之士陷入了深刻的焦虑。如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国渴望走出困境的愿望是多么迫切,什么方法都愿意尝试,如同落水之人抓住稻草一样。他说:“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469.如此学习西方,可谓百折不挠,但结果如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毛泽东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51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求革新望图强,手段或平缓或激进,但结果大失所望。更让毛泽东难以接受的是,“为什么先生总是侵略学生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470.此时像毛泽东一样的仁人志士充满了迷茫和不知所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自私和贪婪。“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0.西方资本主义的残酷殖民与奴役,不仅造成了被侵略国家和民族的极端贫困与落后,而且使其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晚清以来,“西方”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是多么美好的道路和理想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实残酷地教育了他们。此时,对“西方”道路的反省思潮逐渐弥漫中国。参见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2-203.
  深刻反观己身,已然成为求革新求图强的一个思考方向。为什么变革已逾数十载,社会仍然陈旧如故?中国如果要求变求强,出路在何方?方向在哪里?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3.“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毫无疑问,现实需要与时代呼唤,正催生着中国道路的出现。
  历史和现实都迫切需要一个关于脱困道路和发展方向的新答案,哪怕是一个新选项也可以。很快,这个“选项”出现了。“欧洲的大战,激起了俄国的革命,潮流侵卷,自西向东,国立北京大学的学者首欢迎之,全国各埠各学校的青年大响应之,怒涛澎湃。”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G].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64-365.十月革命如同滔天巨浪,极大地震撼了中国青年。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918年前后,整个世界发出“炮声”的不是只有俄国。例如,1918年德国爆发革命,迫使德帝逊位。在“当时”的众人看来,“德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使他们感受到了“德谟克拉西”对“武力迷信”参见高劳.革命后之俄国近情[J].东方杂志,1917,14(12).和“民本主义”对“专制主义”参见俄乱与墨乱[N].晨钟,1917-11-26.的巨大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胜利。随后欧洲兴起的“社会党运动”使人们更加确信“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人们逐渐对原有的资本主义政治改革目标越来越失望,进而对“社会改造”产生新的热情和期待。参见王雪楠.从“俄乱”到“俄式革命”——再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参照”作用(1917—1921)[J],中共党史研究,2014(12):53.那么,在多种道路选项中,毛泽东为什么对俄国的“炮声”情有独钟?

推荐访问:叙事 定向 变量 革命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