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与中国对东南亚外交


  [内容提要]本文以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概括考察了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史。认为虽然软实 力是个新出现的国际关系概念,但在中国与东南亚几千年的交往史中,软实力实际上已经得 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也与中国的软实力外 交思想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 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中,软实力外交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手段与外 交领域受到重视,而软实力外交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 文明形态。
  [关键词] 软实力 外交 中国 东南亚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071-07
  
  “软实力”通常又称“软权力”[1],是国际关系新自由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约瑟夫•奈 于1990年提出并比较系统地加以论述的一个国际关系概念。他认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 轴心是硬实力,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软实力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2]约瑟夫•奈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软实力的定义,包括软实力与硬实力 的区分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软实力大小如何衡量的问题)[3],但综观他历年来有关软实力的 论述可知, 所谓硬实力, 是指以军事、经济和科技等传统权力资源为主的强制性权力(command power),
  它主要是利用“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来利诱和威胁他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本 质上属于对抗性权力[4];软实力则是一种精神性力量,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 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它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对外输出、道德和意识形态 的说教、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等渠道, 向他国发挥“影响”、“吸引”和“说服”的作用, 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性权力(cooperative power), 是通过同化形式而非高压形式在国际事务 中达到目的的能力。“软实力”理论最大的学术贡献, 在于它揭示了由于国家实力来源的变 化而引起的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和世界权力竞争态势的改变, 从理论上把以文化为主要因素的 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为国家制定其发展战略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参照。软实力思想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那种过于关注物质性权力的简单化和物 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回击,也是对传统的、同时关注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权力思想的回归。
  
  软实力与古代中国对东南亚外交关系
  
  尽管“软实力”以全球化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前提,属于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所谓的‘ 软实力’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吸引力或魅力之所在,这种魅力 或吸引力古已有之”[5]。综观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可见出软实力在其中 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据考证,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6]生活在中 国南方的百 越民族经陆路向中南半岛迁徙并带去了中国新石器文化,随后的民族迁徙又带去了中国青铜 器文化。但由于受到地理和交通手段的限制,此时传入东南亚的中国文化仅是少量,因此这 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的肇始期。秦至明末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和繁盛期,其中秦 汉时期,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随着中国统 一王朝的开疆封土而得到加强:“纪元前三世纪时,秦之国力已达今日之东京及安南地方, 其土著已受印度化,百年之后,汉武帝时南海诸国皆来朝贡。”[7]汉唐至明末, 中国与东南 亚各国无论是官方往来还是民间往来都非常频繁。因中国封建文明自秦至清中叶都一直位于 世界前列,相比之下,“在东南亚的历史开始很久以前,印度和中国都已经是公认的文明大 国,因此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东南亚和它们相比都黯然失色”[8]。文明 程度上的这 种势差现象,导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为主,东南亚文化向 中国文化传播为辅的特征,先进的中国文化不断地流传至东南亚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 展。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上影响东南亚文化的[9] 。在物质文化方面,通过民间贸易、官方朝贡、人员往来输入东南亚的有陶瓷、丝绸、茶叶 、铁制农具、食品、服饰等物品以及建筑艺术等;在精神文化层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文 学、史学、医学、音乐、天文历法、伦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给东南亚文化以巨大影响;在 制度文化方面,中国的制度文明,特别是唐宋两代的制度,如官制、学制、法制、礼制、税 制、科举制度等方面,为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所仰慕、模仿和借鉴。16世纪西方殖民者逐 步侵占东南亚,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官方关系一度中断。清初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与东南亚 的海上交通和经贸往来遭受严重挫折,文化交流也因此受到影响,至鸦片战争以前的近200 年里始终没有恢复到明代中期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中华文明都是通 过外交使节、商人、学者、僧侣、移民的友好往来这一和平方式进行的,无论是陆上丝绸之 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都强调双边贸易往来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性质,而 且从实际来看,朝贡体系中东南亚进贡国的商品价值远远低于中国政府回赐物品的价值;在 军事方面,除了秦皇汉武在开拓边疆时候对东南亚用过兵以及元朝两次入侵爪哇岛外,中国 封建政府很少通过武力方式解决双方关系问题。[10]郑和七下西洋时虽然带有上万 兵力,但并 非用于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武力威慑,而是用于剿灭海盗和防身,他七下西洋的根本意图至今 仍有争议[11],但可以明确的是,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他所传播的中华文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 和儒家思想 、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郑和 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给东南亚当地人民带去 了 中国先进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从未对东南亚国家采取过军事行动。总之,在整个古代时 期,中国很少使用武力威胁和经济制裁等手段来向东南亚国家推行中国的价值观和制度,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古代中国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 但却对它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以 至于形成了一个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 这一方面在于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周 边民族和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同化式力量’”。[5]因而可以说,中国古代 对东南亚外交,基本靠的是一种软实力。
  
  软实力与当代中国对东南亚外交关系
  
  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对东南亚的影响非常有限;而冷战时期受东西方意识形态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中国相继采取了“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和“独立 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军事和经济因素在这个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软 实力在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与东南亚双边关系中的影响极其微弱,唯一的特例可能就是1955年 中国在亚非会议上的表现了。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以其出色的外交风度和人格魅力使 新中国的形象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认识和接受,加上该次会议上中国与印、缅共同倡导的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新中国赢得了众多的朋友,其中也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 缅甸这样的朋友。但由于受当时根深蒂固的冷战格局的影响,这次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范、 以个人外交魅力展示国家外交形象的软实力外交并没有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产生根本影 响。

推荐访问:东南亚 中国 外交 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