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代主题转换的逻辑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有产生这些理论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必须符合历史要求,又适应时代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然而每个阶段都一个符合的时代主题。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转换的脉络,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列宁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一种正确理论的科学产生,首先它既是符合历史的要求的,又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而是依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依据不同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形成发展的一系列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问题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指导思想。这些重大理论在不同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开端
  1943年5月,共产国际的解散,促使我们党以更加独立的姿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探讨中国革命的实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中国经过进百年的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探索。“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僵化模式的问题和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对中国消极的影响也开始暴露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非照搬苏联模式。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总结了我国建国初期的探索经验,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自1958年的“大跃进”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正确探索的实践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惨痛教训,从正反两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大突破,作了重要铺垫。”毛泽东思想受当时历史因素的制约,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却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其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其中,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贡献,甚至可以说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接力棒,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衔接点,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
  2.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判断。在以邓小平思想为基础的指引下,1982年十二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思想理论,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了深刻的论述,并且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内有人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对党的路线和思想产生了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1月邓小平赴深圳、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树立和监督了党和人民的信心,极大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南方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思想的经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科学的体系,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巅峰时期的到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完善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也为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
  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作出总结性的讲话《十二大关系论纲》。“《十二大关系论纲》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17年来,尤其是1992年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转轨4年来的新鲜历史经验”。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90年代末我国基本走出了生存型阶段,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社会需求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转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就对我们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还要反正文化、政治、社会事业等。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对“三个代表”做出全面的阐述。进入发展型阶段后,仅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如何才能让人民满意这个问题上“三个代表”给出了答案。即,“只要按照‘三个代表’来发展就能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总结了党的工作经验,确立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重要思想目标,系统阐述了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基本思路。

推荐访问:浅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逻辑 转换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