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新格局中的金砖合作


  【内容提要】全球治理格局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逐渐摆脱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经济增长停滞态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似乎正丧失世界经济增长领跑者的地位,不得不转向致力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发达国家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由此而发生巨大变化,从过去的容忍或有限的欢迎,转变为如今的排斥和抵制,“金砖失色论”大行其道,金砖国家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空间受到明显的挤压。但金砖国家合作势头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金砖国家不仅在区域合作中展现了新的魅力,而且在国际政治中加强了政策协调和相互支持,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今后的金砖国家合作将沿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着力推动相互间务实合作两个维度展开,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积极谋求经济增长、纠正相互间贸易不平衡;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朝“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迈进;发挥金砖国家智库理事会引领议题的作用,凝聚合作共识,筹组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开展人文大交流,培养金砖合作人才。
  【关键词】全球治理金砖合作国际关系民主化
  【作者简介】樊勇明,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4)04-0100-17
  
  一、全球治理格局的新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IMF)在2013年10月9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转型与紧张》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而巨大的反响。这份报告以明确的语言宣称,发达国家将重执世界经济增长的牛耳。报告称:“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低速档位”,但“经济活动的驱动因素不断变化,下行风险持续存在。中国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正从周期高峰下滑”,美国“增长速度应该会加快”。这一判断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而且对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表1:2009—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国家类别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世界经济-0.45.23.93.22.93.6
  发达国家-3.43.01.71.51.22.0
  美国-2.82.51.82.81.62.6
  欧元区-4.42.01.5-0.6-0.41.0
  日本-5.54.7-0.62.02.01.2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3.17.56.24.94.55.1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转型与紧张》,华盛顿,2013年10月,表A2、A3、A4,第152—157页。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从IMF对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数据(见表1)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确实正在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逐渐恢复过来。其中,美国恢复得最快,自2010年就开始止跌回升,保持了连续上升的势头;欧盟经济的回升则还很不稳定,虽然在2010年和2011年出现增长,但2012年再次下滑,2013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为-0.6%,2014年才有望达到1%的经济增长率。日本因改为采取异常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自2012年起摆脱长达20多年的停滞,出现了2%左右的增长。与此同时,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失去了强劲势头,增长率一路下行,从2010年的7.5%跌至2013年的4.5%,2014年预计也只有5.1%。尽管发达国家经济总体正在回升,但仍处于微弱和不稳定之中。有人形象地比喻道,发达国家的经济只不过是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到了普通病房”,但其基本向好趋势仍是明显的。据国际货币基金预测,从2014年到2019年五年之间,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前景将更加乐观,美国在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的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2.4%,欧元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
  对此形成对照的是,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国家的经济却出现剧烈动荡。就金砖国家而言,除了中国经济主动降速以外,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无一不出现货币大幅贬值,通胀水平严重,资金外流,股市明显下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本已减慢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2013年,印度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宏观政策空间受限,总体延续了2012年逐步放缓的趋势。IMF预计,印度2013年经济增速为3.8%,2014年经济增长5.1%;在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和卢布贬值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放缓,2013年俄罗斯经济仅增长1.5%,2014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大约为3%;2013年和2014年巴西经济增长率均为2.5%。至于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IMF对新型经济体持悲观态度,预测在2014年到2019年的5年间,新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为4.3%。2020年至2025年,新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会继续放缓,约为3.2%。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迅速在国际政治领域里得到反映。西方学术界首先质疑金砖合作。尽管金砖国家这个概念是美国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奥尼尔(Jim O’Neill)提出来的,并在各种报纸杂志上被广泛追捧了十多年。但是,知名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13年4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题为《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BRICS Without Mortar)的文章,率先质疑金砖国家概念的政治内涵。他写道,“尽管金砖国家这个组织或许有助于协调某些外交策略”,但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相互政治战略上都“没有办法团结起来”。他坚持认为,没有必要把金砖国家当作“必须认真看待的政治组织”。2013年8月26日《金融时报》刊登了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奥斯伦德(Anders Aslund)撰写的题为“金砖四国错失改革良机”的文章。奥斯伦德从经济上否定了金砖国家的继续存在,断言“金砖四国的盛筵已经散场。它们能否恢复活力,取决于它们能否在严峻时期开展改革。因为缺乏勇气,它们已经错失了在繁荣时期改革的机会。”他指出,金砖国家经过十年被追捧后开始受到冷落,其“令人惊奇之处不是蜜月的结束,而是它竟然能持续如此之久”。
  应该说,金砖国家确实在经济上遇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指出,这些困难相当大程度上归咎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了自救,美国先是大量发行货币以全球性通货膨胀来转嫁自身的危机,造成部分新兴国家经济的虚火上升;而后在自身经济有所改善时又不顾他人利益,匆匆宣布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造成新兴国家经济的巨大波动。尽管如此,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并不试图回避自身经济政策的失误,正进行各种改革。但是,西方学术界对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应对困难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视而不见,采取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和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这同十多年前对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赞扬和期盼相比,完全相反。
  发达国家政府更是以行动表明了其对金砖合作的态度。他们对新兴经济体参与IMF份额改革的前恭后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领导人曾以各种方式呼吁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2008年8月有关国家就IMF份额改革达成协议,同意出让2.7%的股权给新兴经济体。2009年9月在美国的推动下,各方同意再从发达国家转让5%的份额给新兴经济体,并同意将IMF的理事由24名减少为20名。2010年12月经美国再次提议,各方同意将转让的份额上升到6%,并将20名理事中的2个名额由欧洲国家转让给新兴经济体。按此计划,中国将成为IMF中第6大投票权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也可望同时进入IMF主要十大投票权国的行列。但令人不解的是,2010年12月达成的协议迟迟得不到落实。发达国家给出的理由是:这一改革方案需得到相关国家议会的批准。就美国而言,奥巴马总统先是以不妨碍其连任选举为由推迟了国会的审议,而后又以共和党和民主党意见不统一,再次推迟国会审议。后来据称,两党已经达成协议把此议案同乌克兰援助案捆绑在一起审议。但2014年3月24日,美国国会却只是单独审议了乌克兰援助案而对IMF股权改革只字不提。其他发达国家也大体如此,对自己前几年做出的许诺,几乎集体失忆。其中玄机,无需深究即可自明。世界经济增长主导权的易手,直接影响了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前些年的容忍和有限欢迎,逐渐转变为排斥和抵制,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推荐访问:新格局 治理 金砖 合作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