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整合到责任制构建:推动区域化党建的体制机制创新


  [摘|菀猐区域化党建是党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而提出的新型党建工作方针与路径。上海市从2009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区域化党建实践,通过对上海做法的系统总结,将区域化党建责任制体系的内涵概括为党委战略引领责任、党委主责主业责任、党委服务党员和群众责任三个方面。从责任主体的分工化与一体化、责任平台的共建化与共享化、发展战略的共通性与整合性、服务党员与群众的相容性与一致性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区域化党建责任制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通过构建融党建责任制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党建责任制”对应工作模式,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切实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发挥实效。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党建责任制;区域空间;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9)01-0067-06
  区域化党建作为对单位制党建理念的突破与创新,是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而提出的新的党建工作方针与路径。但是,当前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只见平台不见人,只见人不见事,只见琐碎事务不见重大事务”的状况,未能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如何推动区域化党建真正发挥实效,并成为引领区域发展、加强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有力抓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区域化党建:生成逻辑与功能发挥
  区域化党建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理念、新形式,梁妍慧对区域化党建最早下了较为公认的定义:所谓区域化党建,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党组织对行政、居民区以及驻区各类组织实行政治、组织、文化等全面引导和整合,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的建设过程。[1]学界对于区域化党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当前研究者们主要是从区域化党建如何生成以及区域化党建的功能发挥两个角度开展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聚焦于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对于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研究者们主要是从区域化党建生成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党组织自身出现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论述。众多研究者均注意到了社会结构变迁对于党的基层组织结构造成的冲击,唐文玉[2],谢方意[3],梁妍慧[1]等均从单位制体制的解体所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变迁的角度,指出原有的形态固化、主体单一、相对封闭的“机械团结”社会逐渐向形态开放、主体多元、协作互助的“有机团结”社会转变,这使得建立在单位制社会基础上的单位制党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对于党建工作的要求,区域化党建作为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的党建工作理念和模式,出现得正当其时。研究者们同样注意到了党的基层组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唐文玉指出基层党组织的“离散化”与“悬浮化”现象严重,表明党的内部聚合能力与外部整合功能都出现了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2]。谢方意认为由于传统单位转制、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以及党员结构的变迁,致使其原有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功能削弱,发挥作用的途径和空间减少,对社会的整合能力逐渐下降。[4]也有学者从当前基層社区治理出现的问题出发,指出城市中的基层治理遭遇了“内卷化”危机,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入落实能够有效避免组织架构精细化,确保其组织功能完整性的同时更能较好地化解社区居民的异质化问题,从而破解内卷化危机[5]。从理论层面,许多学者从政党适应性理论来分析区域化党建的生成,唐文玉[2],程勉中[6]等均认为区域化党建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变化了的环境的适应性调整。也有学者从嵌入性理论[7]、治理理论[8]等角度对区域化党建进行了分析。
  第二类研究聚焦于区域化党建发挥的功能效果。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的首要功能在于实现基层政党内部的整合,同时扮演“整合中心”的角色实现社区社会整合、基层行政整合以及异度空间整合。[9]成为杰认为区域化党建是通过空间工具来加强社会管理和党的建设的尝试[10];谢方意认为区域化党建和以往传统单位制党建相比,具有开放性、地域性、整合性、多元性、网络性的特点,其功效主要表现在:优化结构、整合社会、统筹资源[3];牛月永指出区域化党建突破了固化垂直型组织结构,形成兼容开放的组织架构,能够增强政党的社会整合力、统筹资源力和服务群众力[11];杨日鹏基于宁波市北仑区的具体案例指出,区域化党建能够引领服务型政府建设、引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引领公民的有序参与[7]。也有很多学者从区域化党建提升党的社会整合力[12]、引领社会管理创新[13]、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14]、应对社会转型风险[15]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化党建的功能作用。
  综上所述,既有的区域化党建研究基本围绕在探讨其生成逻辑、合理性以及区域化党建所发挥的功能,也有一些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进行区域化党建内涵解读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从历史的变迁中指出区域化党建的必然性,从现状中说明区域化党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区域化党建未来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前瞻性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即是从上海的区域化党建实践出发,探讨了区域化党建从空间整合到责任制建构的可能性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构建融党建责任制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党建责任制”对应工作模式,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切实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发挥实效。
  二、区域化党建的上海经验
  随着社会的转型,单纯依靠行政权力、仅仅依靠单位组织进行社会整合的单位制党建模式日趋式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6年上海首倡“社区党建”并迅速扩散,2004年上海试点“区域化大党建”并逐步扩展,2009年中组部推行“三有一化”并分类实施。[16]2009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制定下发。该《实施意见》第十条强调“健全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化党建体制和格局:适应特大型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社区(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体制和格局”。上海区域化党建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在不同层级建立起多层次开放型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推荐访问:责任制 党建 构建 体制 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