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鸣则已,不必惊人”


  某报刊发《建国后毛泽东几项重要军事战略举措》一文,其中说:“在毛泽东关怀下,空军从无到有,不到4年就拥有3000多架飞机,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鸣惊人。”近几年来,一些电视剧也有这两个提法。探寻历史,“从无到有”、“一鸣惊人”的观点与空军建设和成长事实不符。毛泽东本人也不主张空军入朝作战要“一鸣惊人”。
  
  关于“从无到有”说,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任司令员刘亚楼多次在空军干部会议上批评过这一观点。他告诫空军各级干部:不要说什么空军“从无到有”,那不符合人民空军的历史事实。
  空军是从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下令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组建空军领导机关,尔后大批陆军军、师、团部队和陆军干部陆续调往空军。陆军番号一改,就成为空军的军、师、团部队和院校。空军的编制、体制大体上与陆军相同。更不用说空军继承了陆军的传统作风和作战经验,如空军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原则,就是从陆军的“三三制”演变来的。刘亚楼要求空军干部、战士要牢固树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思想。这一观点,是中共中央多位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多次谈话精神的高度概括,是人民空军建设的根本特征。
  建立党领导下的空军,是中共中央的一个夙愿。从20世纪20年代起直至1949年,中共中央一直不断探索建立自己的空军的道路。许多早期学习航空技术的共产党员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之奋斗了20多年,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人民军队建立自己的空军,是从先培养航空人才开始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培养自己的航空人才,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选派共产党员到苏联去学航空,另一条是不暴露共产党员身份,到国共合作创办或国民党创办的航空学校学习航空知识。
  1925年,中共中央从国共合作时期兴办的广东航空学校第一期中选派33名共产党员去苏联学习飞行。1926年,又从该校选派5名共产党员去苏联学习飞行。1927年,从正在苏联学习的共产党员中选派了一批改学飞行。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之后,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便成立了航空局。这可谓是人民空军机构的雏形。1932年,红军在福建漳州缴获了国民党的一架飞机,由学过航空的红军干部驾驶,在福建漳州至江西瑞金之间飞行撒传单。这是红军拥有的第二架飞机。1935年9月,中共中央再次调在苏联学习的共产党员改学飞行。1938年2月,中共中央将红军西路军失败后进入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的43名共产党员,安排到航校学习航空,其中飞行班25人,航空机械班18人。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干部成为解放军空军的飞行团长、师长、航校校长、空军军长和军区空军司令员等。1949年10月1日,他们有的驾机升空参加了开国大典。1941年3月,八路军成立了航空组和(航空)工程学校,由学过航空的干部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同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修建机场,以便为中央领导同志、美国朋友和美军观察组成员进出延安服务。以前学过航空的专业人员,参加了筹备机场修建和机场引导、指挥等工作。
  1946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颁布命令,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并任命朱瑞为总队长、吴溉之为总队政委。东北航空总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航空事业发生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是人民解放军独立自主建设空军的第一步。
  同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创办了航空学校,由刘亚楼兼任校长。该校利用从日军中缴获的飞机,经改造后,完成了学员的初教机、高教机的训练任务。1945年9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接受日本关东军林弥一郎飞行大队300余人投降,接收日军飞机46架及一批航空器材。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后,将日军投降人员、飞机编入了该航校。至1948年10月,该校共培养560名航空技术人员,其中飞行员126名,机械员322名,领航员24名,场站、气象、通信、仪表和参谋人员88名,涵盖了现代化空军所需的各类人员。这批骨干,后来成为空军建设的中坚力量。人们赞扬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航校为“东北老航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摇篮”。
  1949年1月8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的任务。3月8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彭德怀、董必武、林伯渠、贺龙、陈毅、邓小平等领导人,特地召见了东北老航校副校长常乾坤、副政委王弼,听取他们汇报老航校培养航空人才的情况。中央领导入听取汇报后,进一步明确了创建空军的设想和步骤。
  1949年3月,中央军委航空局成立,办公地设在北平市灯市口。军委航空局的任务之一,是派人随野战军至各地接管国民党空军的人员和设备。后来,陆续接管了大小机场60多个,飞机113架,发动机1278台,各种航空器材4万余吨,航空修理、装配工厂32个,接收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2267人,其中空勤人员60多人、地勤人员200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100多人、其他人员100多人。至此,人民空军拥有航空技术人员2938人,飞机159架,具备了建立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客观条件。
  1949年7月26日,中央军委电令第四野战军:空军领导机关以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人员组成。同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1月9日,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毛泽东报告:空军领导机关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具备。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1949年11月1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日。
  1950年3月8日,空军在北京召开第一次航校政治工作会议。朱德到会讲话,强调要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完全新式的、强大的人民空军。为贯彻执行这一方针,中央军委电令各野战军抽调优秀干部、战士到航校学习飞行和机务,并选调陆军优秀师、团级干部作为航校的骨干,并迅速组建了6所航空学校。1951年2月,空军党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在陆军的基础上建设空军”的重要指导思想。会议认为,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在陆军的基础上建设空军”,是空军建设的总原则,是空军的根。其基本含义是建设空军以陆军为基础,把陆军的传统、作风、经验、机构、人员等,结合空军建设的具体条件,加以正确运用,使人民空军很好地建设起来。为使这一观点植根于空军指战员的思想,会议建议以刘亚楼的名义,在1951年8月1日的《人民空军》杂志发表《在陆军的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文章,进一步要求空军全体人员认真

推荐访问:则已 惊人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