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历程,分析了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对策、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2.236
  1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历程
  1.1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其理论依据有: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的理论、系统论、以人为本理论、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等。
  1.2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历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出,标志着中高职进入了初步衔接阶段;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的发表,标志着已初步建立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2011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指导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专门的教育政策文件,把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上升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为中高职衔接通道去除了体制上的障碍。
  2 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2.1 影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外部因素
  中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两者办学各自为政,尚未建立起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而且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缺乏统筹与协调;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沿用了普通教育中学历教育的模式,虽然有其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压制了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一类教育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刻板封闭;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沟通不顺畅,使得有些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与高职区别不大,势必造成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重叠;在学历教育体制下,学历教育备受重视,在学制衔接上,高职教育缺乏层次上移的途径,使得中高职衔接在实现层面上困难重重。
  2.2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
  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小职教观”以及单一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不衔接、培养方案脱节;专业契合度差,出现了专业名称逻辑混乱、专业宽窄不对称的现象,并且专业标准缺少层次;在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课程体系衔接脱节、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和技能训练内容重复以及建材建设内容设置滞后的现象;师资素质的培养从职前到职后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的需求。
  3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对策
  3.1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3.1.1 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细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前提,应根据职业教育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其技能的迁移与适应能力的培养。
  3.1.2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
  为解决中高职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重叠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职业岗位链上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应该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
  3.1.3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并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3.1.4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
  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3.1.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包括推进职业教师职务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从教制度,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措施等方面。
  3.1.6 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产教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色的形成、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而企业也需要职业院校为其提供人才资源支撑与技术支持。因此,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具有广泛的空间,更具有密切合作的愿望与需求。同时,产教合作还需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3.2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不但能够提升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内涵建设方面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还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方面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在办学理念更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衔接等方面发挥其引领作用,以带动职教体系重心建设。
  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管理,营造“一体化”管理政策环境、理顺“纵向一体化”管理机制。成立职业教育联合管理机构就是要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职业教育结构的合理化。在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首先选择并确定一体化专业,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与课程,组建适应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教学团队,还要统筹开发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并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
  中高职业院校应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并针对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各自教学内容,做到既以“标准”为纲,又不局限其中;既要符合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宗旨,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又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上,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使得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前瞻性,从而使毕业生具备应对岗位变化的能力;其次,要分别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未来将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组成职业岗位群;再次,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找到所需要的职业标准,分别按照中级工、高级工的岗位标准确定主要学习的内容,并将不同职业岗位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归类、整合,最终组成学习内容模块;最后,将各内容模块按照学科特点进行整合,以形成不同的课程,各门课程共同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推荐访问: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