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的古诗词_古诗词的审美特征探析

  摘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36首古诗词,根据其审美特征,可分为六大类,即写景诗、抒情诗、童趣诗、喻理诗、田园诗和节令诗。这些诗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情景,表达感情,具有较多的美感特征。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吸收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养分。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基本类型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的价值取向在于,作者要通过对语言的匠心独运和意象的营造,旨在构建一种理想的氛围,以塑造形象、传播理念,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36首古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内涵深刻,也包含很多哲理。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入把握其艺术魅力,提升阅读感受,使审美者获取直观自身的情感愉悦,并对学界就这一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小学古诗词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的用途很广,所以分类也很复杂。根据有无完整故事的情节,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题材,可以分为写景诗、哲理诗、言志诗、题画诗、田园诗、边塞诗;根据其发展演化形式,又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曲等几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近体诗(亦称格律诗),即律诗和绝句。这些诗词不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情景,表达感情,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36首古诗词中,写景诗词选得最多。写景诗是通过丰满的形象来反映自然美和生活本质的。编者选这么多写景诗是要学生贴近大自然,感悟生活的美。童趣诗也选了7首,比老教材多了3首,其内容都是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生活。
   二 小学古诗词的审美特征分析
   人教版小学教材所选的36首古诗词,各类题材争妍斗艳:写景诗美轮美奂,抒情诗黯然销魂,田园诗清雅秀丽,童趣诗情趣盎然……这些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语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具有较多的美感特征。
   1 写景诗词的审美特征
   意境之美。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无限的思索,产生蕴含持久的美学效果。贺知章的《咏柳》,虽无寄寓,却具有传神写意之美。诗歌抓住了柳树枝条曼妙拂垂这一独具的特点歌咏早春二月之柳。千条万缕的垂柳,犹如美人的裙带,加上一个“高”字,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浮在眼前。下句的“垂”字,写出柳枝似美人的纤腰在风中摇曳。全诗未曾提及一字“柳”及“腰肢”字样,却将早春的垂柳写得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跃然纸上,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彩画,既描出其形,又绘出其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
   意象之美。“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是作者表达情志的具体载体。所以只要抓住了写景诗的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是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五个意象构成一幅和谐统一、色彩热烈的山林秋色图。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菊花”这个意象,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战国,以屈原《离骚》借香草寓心迹咏菊之先河,一般多作为清高、高雅、隐逸、素洁、脱俗的人格象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把自己的清贫自得与菊花的孤傲脱俗模拟,写出了清雅悠远的神韵来。
   2 抒情诗词的审美特征
   赠别之美。唐朝赠别诗风气很盛。由于当时的路途艰难,交通不便,水路比较发达,因此离别经常发生在水边。水,成了别离诗的重要意象,诗人喜欢以水比喻离别情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借用静静的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水的宽广,暗扣离情之深,离愁的浩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用水的流动性暗示人事际遇的流转,同时,流水的绵长又应和离愁和离思的绵长。诗人用水这意象渲染氛围、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不仅构成了一种寄托性的形象美,而且增强了赠别诗的艺术魅力。
   悲情之美。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用得极妙,不仅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要害,而且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平常已有的相思之苦。“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对朋友的深情已融入到这满眼的江水之中,物是人非的失落与伤心,充分展现了“离别”与“情”之间的巨大缺憾,由此带给人们深刻的悲剧审美效应。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寄托了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一个夜深人静、风雪弥漫的夜晚,词人由于对家乡的深深思恋而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这些诗词都表现了人们在与亲爱之人即将隔绝天之涯、地之角时最怆然刻骨的痛,格外真挚动人,让人们能触摸到诗人最真实的灵魂和人性,因而给予我们极大的审美愉悦。
   3 喻理诗词的审美特征
   理趣之美。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喻理诗的审美,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景、物、事的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苏轼《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可意志消沉、妄自菲薄。陆游《游西山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得极其自然,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料,不单让读者领略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还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进取,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4 童趣诗词的审美特征
   情趣之美。童趣诗反映的是儿童稚拙美的特点。诗人从儿童的形象、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着眼,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滑稽等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率真诚的天性和既可爱又可笑的生活情趣,使读者可从儿童的天真幼稚里感受到快乐,获得美学享受。清朝高鼎的《村居》中“忙趁东风放纸鸢”,一个“忙”字,充分表现出他们为放风筝的匆忙动作和急切心情。吕岩《牧童》中的“笛弄晚风三四声”,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嬉戏的情趣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袁枚的《所见》:“牡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位牧童正骑着牛、唱着歌,逍遥自在地穿行于山林,忽然发现一只鸣叫的知了,顿生捕捉之念,立即闭口不响,静立于树旁。诗人把牧童这一瞬间的神态和动作变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使得牧儿的形象逼真传神,妙趣横生。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
   语言之美。童趣诗的语言优美生动,新鲜活泼,浅近流畅,近于口语,字里行间浸润着童趣美。如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浅白如话的语言,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用新鲜活泼、通俗自然的语言,把奔跑中的欢快之情、捉不到的懊恼之态传达得惟妙惟肖。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在选用“绿”字之前,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几个字,而最后选定的“绿”字,富有色彩,充满生机,无疑是最贴切、最具美感的。
   5 田园诗词的审美特征
   画面之美。山水田园诗对自然对象的描写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内容上充分体现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像一幅幅写意国画。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如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绿油油的山,白亮亮的水,杜鹃声声叫,细雨蒙蒙下。农村四月里,没有闲着的人,大家忙完了养蚕,又赶紧去插秧,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鹭飞翔,桃红与绿树相映,青箬笠,绿蓑衣。着色艳丽,用语活泼,既有鲜明的山光水色,又有悠闲自在的渔翁形象,就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诗意与画意无限,形成一种新奇的审美效果。
   自然之美。教材还选了一首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诗人笔端所统摄的是“土膏、雨、万草、千花、荒畦、鞭笋”这些平凡琐细、甚至有些乡村俗气的自然物象。它们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着无可名状的自然之美和不可抵挡的诱惑魅力,使人在感觉里顿生一种细腻的审美,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使他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
   6 节令诗的审美特征
   意蕴之美。在民俗的催发和感召下,古诗词对一些传统节日加以吸收和渗透,发展成为一种以节日为题材的文学样式――节令诗。节令诗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艺术地再现民族风俗,记录历史侧面,诠释民族文化。教材中所选的“乞巧”就是以七夕节日为题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前两句给我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后两句将乞巧节女子穿针的习俗作了着意的刻画,但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心驰神往,久久回味,使得“乞巧”的情感内涵愈加丰厚。整首诗歌,诗人的目光从天上七夕落到人间七夕,充分把握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
   [3]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朱光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
   [7] 金振邦:《文章体裁辞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 张晓晴:《在古诗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淮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2期。
   [9] 李兆坤:《古诗新韵》,《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9期。
  
   作者简介:黎雪梅,女,1967―,贵州铜仁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工作单位:铜仁学院初等教育系。

推荐访问:古诗词 探析 审美 古诗词的审美特征探析 受欢迎人群特征探析 受欢迎的人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