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在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盐类水解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在全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盐类的水解”安排在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54页至60页,是全章内容的重点。
  2.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
  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确立依据:根据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盐类水解是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的综合利用。
  教学难点:盐溶液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确立依据:与之前所学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有所不同,同时需考虑盐类的水解的本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基本掌握测量溶液pH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树立辨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确立依据: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定相应的三维目标。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
  (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启导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法、练习巩固法等。
  (2)整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教学用具的说明:计算机课件演示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得的结论验证、完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我选择和使用教学用具的根据。
  2.预期效果分析
  (1)预期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如:①引课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突出本节的重点;②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③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④感性和理性两条探究主线相辅相成,使盐类水解的概念统一在化学平衡的理论体系之中。既达到理论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预期困难之处:在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在研究性学习这个问题上,学生做全面的分析有一定困难。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1.对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高二学生学习表现而作出的。
  (1)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平行班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现这些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
  2.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通过预习,了解所学知识。
  (2)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练习巩固法
  让学生知道化学重在应用,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制定依据:基于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学习。
  五、教学评价及设计理念
  1.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在分层练习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练习后对学生的思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2.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并为知识结构的优化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青海省油田一中化学组)

推荐访问:盐类 水解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