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素质

  摘 要: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以及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学生法律素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精心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就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雄辩的能力。作为一种现代意义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哈佛大学,随后日渐成熟,并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已有多年的历史,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以案例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这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固定的教科书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各学科领域中比较稳定的、公认的知识和结论。案例教学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编适当的案例作为学习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活动主要围绕案例来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
  (2)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凸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尽管传统教学方式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生接受、理解、记忆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学生很难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得个性的发展。案例教学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许多参与课堂的机会,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可以主动地深刻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来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
  (4)教学模式的情景化。案例教学法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营造出人人动脑、共同参与、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范式。
  
  二、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法律素质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法律素质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质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按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
  大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无论将来他们在哪个领域工作,奉公守法都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旨在使其成为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适应社会各种发展需要的新型知识分子。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对其个人的成长,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大学生虽然接受过法律教育,但法律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不予重视,再加上法律知识的学习课时很有限,因此,在这有限的课时中所获得的法律知识也就很有限了。(2)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同时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3)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虽然传授了大量的法律知识,但是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理论的。案例教学法符合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它以案例为出发点,教师将精心选择的、真实的、直观的案例展现在课堂上,将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情景之中,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讨论、辩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知识的内化过程会伴随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在不易察觉间发生。学生往往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记忆更清晰,理解也更深刻,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的目的。
  2.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分析解决案例问题不仅能够拓宽理论视野,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够把握理论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增长问题分析的技巧;同时还能体会到用书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核心目的。如果没有法律意识的支撑,就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有些大学生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匮乏,而是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案例教学法将那些活生生的事例以影视方式或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方式呈现给学生,用事实说话,让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分析、研究、讨论形成理性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从中受到法律意识的培养,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该积极加以倡导,引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课堂中,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水平,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大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法制教育内容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增刊).
  [3]贺奇兵,张新民.法学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www.省略).
  [4]吴雯,黄瑾宏.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党史文苑,2005年第24期.

推荐访问:教学法 素质 培养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