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生活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

  在以往应试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应用情境教学法,为他们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落实。
  
  一、数学学习“生活化”
  
  学数学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学习一方面学生能解释和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能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1. 在生活化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只会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把所给试题解答出来,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解题高手。教师在教学中从不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所学数学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有何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是有形的,而不是空洞的,是亲密的,而不是冷漠的。
  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先通过大家熟悉的故事引入课题:有一位老人,他有17匹马,临终前他吩咐,把他所有马匹的1/2分给大儿子,1/3分给二儿子,1/9分给三儿子,你能帮助老人完成遗愿吗?学生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解决问题的欲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应用班级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某班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实用性,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 在生活化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是与实际紧密相联的,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如在学了几何图表的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计算数学课本封面、课桌面、教室地面、学校的草坪等几何图形的面积。分组操作,看哪一组既快又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掌握了技能。
  
  二、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从中去体会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1. 在数学化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伴随着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数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如数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计数物体的个数,产生了自然数;为了解表示物体的几分之几,引进了分数;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从而把数扩展到了有理数的范围,如此反复,又出现了无理数、虚数等等。又如尼罗河洪水每年都要冲毁大片土地,为了重新分割田块,古埃及人创造了测地术,即几何。无数的事实无不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多动脑筋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体会数学,感知数学,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在数学化过程中训练思维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知识的灌输,而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积累一些经验。因此,学习收获的大小,学习成绩的优劣,最终取决于思维活动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挥,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请他的助手(一位高材生)帮助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这位助手为此忙得满头大汗,在他看来这个问题真是太复杂了,而爱迪生却教给他一个连小学生也能操作的方法,把灯泡中装满水,然后倒入量筒中即可。由此可见高材生未必高能。我们所要求的不是对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活学活用,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化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体会化归等常用的数学思想。
  总之,我们要改变传统数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和理解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我们应让学生在愉快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荐访问:数学 日常生活 生活化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