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提问【浅谈化学课堂提问之“七度”】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七个角度就如何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课堂提问 难度 角度 梯度 广度 密度 速度 态度
  
  “问题是成功的接生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化学教学同样也是问题教学,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课堂提问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精心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引发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心智,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设置具体问题时把握好“度”是关键,即从难度、角度、梯度、广度、密度、速度和态度等七个方面去考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关联及两者之间的过渡,以便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智力的飞跃。
  
  一、合理的难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新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应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现象或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的问题应做到深浅适中、难易恰当、大小合适,符合学生年龄、智力水平和个人能力水平,使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进行回答。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化学教学进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刁、难、怪,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回答,就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也与课堂提问的初衷相悖。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后,为了比较这两种变化的异同,有的教师可能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但由于问题较难,可能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教师可在此问题之前先插入两个铺垫式的问题:(1)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化合反应同时又是一个氧化反应?(2)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氧化反应同时又是一个化合反应?这样的两个问题使学生感觉难度明显下降,通过(1)、(2)两个问题的作答,学生就不难回答先前的第一个问题,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多变的角度
  
  波利亚首创的“怎样解题表”,倡导教师的提问应该从普遍适用的记忆性问题开始。据此,我们将拟定解题计划阶段的提问分为:首先只涉及“这一问题”的提问,然后涉及与此题相关的“一类题”的提问。当然此时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使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一般用“如果是这样做,又会怎样?”“如果从另一方面开始,又会怎样?”等方式向学生提问,如化学上的实验仪器的组装、一题多解等可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分散性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根据具体内容,采用正问、逆问、曲问等多种形式,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渐进的梯度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先从较简单、较基本的做起,然后再去突破难点,完成关键步骤。没有人喜欢在一开始就直接去攻克难关而不经历任何铺垫。因为在从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步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增强信心,而这些对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加以排列、组合成题。这样的题目会使学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排列的总体原则是: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例如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种类、制法,顺推或逆推的框图题、计算题都可将问题设置成有梯度的递进式。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
  
  四、适宜的广度
  
  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较为纷繁复杂。教学时不是要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设计成问题,如果这样,就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结果一堂课下来,大多问题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领会。所以我们提问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便深化知识,强化思维训练,力戒面面俱到。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我就主抓四个问题,即:(1)拉瓦锡是怎样发现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含量的?(2)还有其他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3)用这一方法实验时有哪些注意点?(4)为什么在实验时气体减少的体积有时
  小于1/5,有时却大于1/5?这样,一堂课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五、适中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六、适合的速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实施时要注意把握好速度。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思考或是思考不全面或是梳理不通,会造成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不准确甚至于回答不上。尤其是程度低的学生恐怕就不去思考了(因为课堂提问毕竟涉及的是少数学生,有些懒于动脑的学生总是抱有提问不到的侥幸心理,实际上确实有好多时候就是提问不到的),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反之,提问速度过慢,程度高的学生早已胸有成竹、跃跃欲试,而教师还在那里故弄玄虚、拖延时间,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即使提问到他,也得不到完整准确的答案,甚至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令人啼笑皆非。提问速度过慢,还会造成整个课堂拖泥带水,结构松
  散;学生思维弛惰缓慢,精力涣散。所以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速度。
  
  七、公正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新课程下研究课堂教学提问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提问必须服从于全新的教学理念,要使课堂教学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有利于师生的互动,能适应于交流合作等多样的探究自主学习方式,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推荐访问:浅谈 提问 课堂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