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以民为主柳宗元对传统民本思想三个超越

 【课外阅读】以民为主 —— 柳宗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三个超越

  摘要:柳宗元是封建社会中对民生问题格外关注的官员。在永州十年,柳宗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生观——“以民为主”的官民和谐思想。柳宗元的“以民为主”思想较历史上传统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三个超越。

 关键词:柳宗元;以民为主;民本思想;三个超越

 一

  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千百年来一直是那些有良知的官员用心关注问题。这些官员们认为,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农民衣食无忧,国家就安定太平;农民安居乐业,国家就发展繁荣;反之,农民缺衣少食,国家就动荡不定;农民饥寒交迫,国家就风雨飘摇。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思想界很早就形成了民本的思想,《尚书》说:“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孟子》中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并进一步论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民贪,则奸邪生;贪,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而后历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比如唐朝的魏征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更多的官员用他们的诗句表达了对农民的情感,仅以唐代为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蒌有仓卒。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荒。”……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二月卖新丝,五月籴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去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聂夷中《咏田家》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飨,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柳宗元是封建社会中对民生问题格外关注的官员。他在被贬永州前,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就借范传真的话指出:“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贬谪永州后,柳宗元虽然被剥夺了参与政务的权力,但他始终以“利安元元为务”,关注天下苍生的命运。他从来没有因个人的失意而放浪形骸,无所事事。来到永州后,他有机会听到了农民的倾诉,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冒着被朝廷加重责罚的危险,以巨大的勇气和清官的良知“为民请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在永州十年,柳宗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生观——“以民为主”的官民和谐思想。柳宗元的“以民为主”思想较历史上传统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三个超越。

 二

 “以民为主”要以“官民和谐”为基础。官吏与百姓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具体的表现,是社会和谐最普遍的问题。柳宗元认为官民关系必须是一种和谐关系,绝不能将“官”的意志强加于“民”的身上,这是柳宗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第一个超越,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形象地论述了这一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有人向他请教,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长得茂盛,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它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罢了。一般地说,栽树的规律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要用熟土,土要夯结实。这样做完以后,不要动它,也不要担心,离开它就不要照管了。栽种时,要象哺育孩子一样细心;栽植好以后,就象抛弃了它一样。这样就完全适应了树木的生长规律,它的本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了。所以说,我只是不妨害它的自然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绝招;只是不抑制和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使它的果实早熟多结的诀窍。别的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栽树时树根卷曲着,又把熟土换成生土,培土时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即使有不这样粗心的人,却又对树爱得过分,担心太多。早晨瞧瞧,晚上摸摸,刚刚离开就又返回去再看看,甚至用手指抠破树皮检验它的死活,摇动树根看它栽得松紧,因而一天天逐渐背离了树木自然生长规律。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残害它;虽说是关心它,其实是折磨它,所以他们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用“木”代表自然与社会中的万物,用“顺天”、“致性”解释了“和”的涵义。“顺天”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凭主观意愿办事;“致性”就是要让每个主体得体自由的发展,不能让外力强加其身。柳宗元敏锐地批评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现实情况: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壅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种树郭橐驼传》

 那么,柳宗元极力宣扬“顺天致性”的“和”的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要让天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自由而康乐的生活。在柳宗元之前,从没有哪一个文人象他这样“以民为主”,把天下的百姓生存和发展愿望当作他们的一种不可剥夺也无法剥夺的权力。

 在柳宗元之前,孟子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的“民本”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柳宗元也是受孟子思想启发的,但柳宗元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阐述问题的,“民”是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必须严格按照统治者的意图进行管理,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为贵”是统治者应该树立的一种观念,“民为贵”就是统治者要将“民”摆在“贵”的位置上,所谓“民安则国安,本固则邦宁。”柳宗元主张的“和”则是站在“民”的立场上阐述问题的,强调“民”是独立的主体:

 “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

 ——《时令论》

 这就是说一切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顺天致性”,老百姓的自由权力是不应该随便剥夺的。

 为“官”、“民”准确定位是实现以民为主的前提,柳宗元提出了“吏为民役”的新见解,这是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第二个超越。历史上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不少,荀况在《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礼记》中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慎子在《威德》中说:“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凡此种种,这些观点所论述的官民关系都是一种官主民,民从官的关系,“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荀悦《申鉴杂言》)。柳宗元则颠覆了这些传统观点,将“民”的地位上升到主人位置,将“吏”的身份降格为仆役,“主人”有黜罚“仆人”的权力,这才是彻底的民本主义思想----即民主思想。在《送薛存义序》一文中,柳宗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文中柳宗元特别提出民众只需用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就可以雇佣官吏,也就是说官吏不能过多侵占老百姓的劳动所得,这暗含了对中唐苛赋的批判,也暗示薄赋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在摆正官民位置关系基础上,柳宗元进一步提出“民”应该具有自由发展的权力,这就是“民自利”思想,这是柳宗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第三个超越。在《晋问》一文中,柳宗元

 认为传统的“利民”这一民本思想不是真正地为老百姓着想,只有实现“民利”才是理想的政治思想。“所谓民利,民自利者是也”,即由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求利益。柳宗元认为“利民”者是“彼霸者之为心也,引大利以自向,而搂他人之力以自为固,而民乃后焉”,就是说“利民”者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后面的。而主张“民利”者则是“有无为,不言,垂衣裳之化,故其人至于恬而愉”,就是说“民利”是将老百姓的“恬”、“愉”放在第一位的。

 柳宗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三个超越是他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一思想的实质是实现“以民为主”,它揭示了官民关系的实质。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虽然是无法实现的,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这一思想充分表现了柳宗元“以人为本”,“无忘生人之患”的博爱情怀,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说:柳宗元“取唯民主义以为政本,一切轻君而重民”。

 三

  柳宗元超越前人的“以民为主”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柳宗元的美好愿望正在成为现实。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如今已经成为历史,柳宗元所期盼的“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轻赋目标已经彻底实行;当今的农村已经基本上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特长决定自己的生产活动,基本上拥有了生产自主权,柳宗元所向往的“顺木之天”管理模式也基本成为现实;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服务意识逐步增强,从打击伪劣农资产品,开发推广新型品种到推广农机产品等等方面,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柳宗元所提倡的“官为民吏”思想正逐步变成执政理念。

 但是,我们仍然必须看到,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现实的情况与农民的心愿仍然存在着差距。对待农民,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柳宗元在他的诗中就强烈地表现了这一观点。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田家三首(其三)》

 而现实中有一些官员在对待农民的态度和感情上远不及柳宗元那么真挚,这些人不是将农民当作衣食父母,而是把自己当作农民的父母官。因此,大力研究和倡导柳宗元“以民为主”的思想在今天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推荐访问:民本 课外阅读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