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3篇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欢迎下载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模板古诗教案设计一、【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3篇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篇1

欢迎下载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模板

古诗教案设计一、【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乡思亲、孤独寂寥、壮志难酬、与友人依依惜别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四、【课前准备】六、【教学过程】一、上课导入: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感受一下??请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二、解诗题,知作者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三、“三读”知诗意1、趣读,体会音韵美要你来读,你怎么读?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b展示汇报: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

欢迎下载

一下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听读,想象画面美过渡:这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来,请闭上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学生描述句子: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一个画面?感悟方法:a.听了他这样的描述,你有怎样的评价?c.知道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方法引导: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可以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再听读,强化画面: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想象画面组内交流:汇报展示: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b.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意有推波助澜的作用]3、背读,感悟情感美a.引导领悟情感b.背读: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

欢迎下载

愿意背下来啊?大家一起背一下(配乐)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七、【作业】1、课后积累作者诗句2、用你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咏柳春日乞巧嫦娥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七律长征牧童舟过仁安清平乐村居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鹤山小学信息化教学“三为主四环节”教案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篇2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三、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四、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咏柳》、《绝句》)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五)、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

(六)、课外延伸: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课外亲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四、板书:

追入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

儿童、黄蝶、菜花

色: 黄、绿

(动)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

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 你对朱熹了解多少? 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 【任务一】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 1)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 徊” ,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

(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2)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3)品读三四句

(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任务二】

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

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

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 人)——齐读】

四.拓展新知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五.【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六.作业布置

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七.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看 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想 心智 更加聪明 ← 不断读书

(写景)(喻理)《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二、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来一两句。(请三个学生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很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有名,同学们也都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

1、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预设:(1)黄河:雄伟壮观 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 展开讨论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知识延伸

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天课本内的学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

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

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争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字。过程与方法: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表扬勇敢的孩子。(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理念篇3

21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

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2. 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2. 学生自由读古诗。

3. 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 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 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3. 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 齐读整首诗。

6. 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 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 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3. 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 引导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

5. 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 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各有特色。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

四、拓展总结,默写古诗。

1. 拓展: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z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搜集背诵。2. 默写《望天门山》。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的含义。

2. 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

3. 体会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诗境。

1. 谈话导入: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 读插图,引入诗题。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名学生说,老师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效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质疑,解题。

1. 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如:什么叫“游子”?“吟”是什么意思?)2. 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吟:①吟咏;②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3. 介绍诗人和写诗背景。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就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谢母恩写下的。

三、初读,感知诗意。

1. 认真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2. 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4. 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慈母手中母,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请一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诗中哪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意: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

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 1. 认真读古诗,再看看这幅图画,发挥想象,描绘出游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明天,游子就要离家远行,在小油灯下„„)

2. 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母亲把自己对儿女的关怀全部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希望孩子在外平安无事,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母亲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颗牵挂孩子的爱心„„)3. 如果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孩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这首古诗由于有着生动的写实描写,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1)指导朗诵的节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4)播放优美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5)配乐集体朗诵。(6)集体背诵古诗。

六、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补充一组描写母爱的诗歌让学生阅读,如冰心的《纸船》等。2.说说母亲对自己关怀的一件小事,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妈妈听。

2.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母爱无价”的诗歌朗诵活动。3.为妈妈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

推荐访问:古诗 小学 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的教学目标怎样设计 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思路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小学古诗教学要求 小学古诗教学的课堂策略 小学古诗教学的目标如何精准定位 小学古诗的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古诗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