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问题与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非职业化”不仅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也给学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最主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和成长。
  
  “非职业化”的表现形式
  
  1.工作寿命短,人员流动性大。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这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一大瓶颈,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建设。辅导员工作的平均寿命是四到六年,大多数辅导员把这一工作岗位当成了“跳板”“中转站”,工作一两年、两三年就考研或转岗。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不得不重新招募、培养新人来充实队伍。这种循环往复致使辅导员队伍出现年龄结构偏低、经验不足、工作不踏实等一系列问题。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已经在高校师生中根深蒂固。短期性、流动性是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最明显的表现。
  2.队伍学历低、知识结构不科学。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学历还是以本、专科生为主,硕士、博士只占很小的比例。而我国高校大都存在人员超编问题,本科生留校后很少能直接获得编制,一般要等上二到四年的时间,而这期间正是他们考研、转岗的高峰期。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是从本校优秀的毕业生中遴选,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留校后只经过几天简单的岗前培训就加入辅导员的队伍中,应该说距离辅导员实际的素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事辅导员工作比较对口的专业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或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但他们也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工作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学历低、知识结构不科学也阻碍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
  3.事务庞杂,职责不明确。学生工作事无巨细,庞杂繁琐,时间无常,辅导员的工作不存在休息、放假,也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但即使这样他们还要“分身”处理一些非本职的工作。学校行政管理机关,如组织部、学生处、团委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而辅导员大多还在本院系承担着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不知所从,整天忙于事务。事实上辅导员干的是学生的“保姆”,学校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工作。
  4.学术薄弱,感觉不自信。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学术的前沿阵地、科研创新的地方,其人才评价也是以科研、学术成果为依据。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某一领域,取得学术成果。这样辅导员在教师和学生中就没有身份认同感,他们自身也感到不自信。
  
  “非职业化”带来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无法形成相对固定的团体,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辅导员建设的“非职业化”导致人员非正常流动过快,岗位职业寿命太短,很多人都把辅导员这一岗位当成职业生涯的一个过渡,借机转向教学、科研、行政等岗位。这样就使队伍难以形成相对固定的团体,集体工作能力大大削弱。还有职业的短期性使辅导员对职业的期望也很低,很难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系列的连锁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代课,为了考研而对工作应付了事,更谈不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2.工作能力、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辅导员是一种对工作者全面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教育、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充沛的精力、宽裕的时间。1991年美国出版的一本名为《为学生服务》的书中指出:学生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从业者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未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培训便匆匆上岗,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实际上在上岗期间还不完全具备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业务知识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和能力。“非职业化”使辅导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3.“非职业化”也是造成辅导员“不受重视”“地位低下”的现状和形成这一隐性观念的根源。首先,由于辅导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和经验,使工作浮于表面,在学生眼中,他们没有成为“良师益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而只是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其次,在专业教师眼中,由于辅导员流动太快,队伍太年轻,学历层次偏低,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谁都可以做的印象;第三,由于管理机制不合理和岗位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有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辅导员长期在福利待遇、晋升提拔、培养培训等方面得不到重视和落实。
  
  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思路与构想
  
  1.要改变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应该先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可以将学校所有辅导员统一划归到一个部门管理,有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或学工部部长直接管理,他们的人事、工资关系、考核评定和工作安排等由这一部门集中管理,不再受院系或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涉。这样就避免了辅导员工作中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现象,还可以使其从繁杂的非本职工作中解脱出来,安心从事学生工作。
  2.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机制。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及各个高校不断扩招、合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对辅导员的从业要求却在不断提高,以前的专科生管专科生、本科生管本科生的用人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必须要求高校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门槛,学历应控制在本科以上、中共党员,学生干部应优先考虑;而且应尽量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育、心理等专业选拔。这样可以使辅导员队伍高学历化、专业化,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3.完善辅导员职业培训机制。传统思维中辅导员凭人格魅力和经验就能干好工作,这一观念已经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形势。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多项技能的综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道德伦理学、人文、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知识要精通,人际交往、演讲、社团组织、宣传、心理咨询、成才及就业指导等能力技巧要熟练。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本校或与其他兄弟高校联合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培训培养体系,让辅导员有选择的参与到这些培训中来。培训内容上应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也要兼顾实践经验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辅导员的职业精神,着眼于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职业心态的调整。在培训方式上,应灵活多变,课堂讲授、集体交流、案例分析、实际考察为一体,着眼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解决辅导员的待遇和出路问题,扫除辅导员工作的后顾之忧。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奉献多,但是考核难、出成绩慢,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待遇问题必然会出现心理失衡,影响队伍稳定和工作积极性。辅导员待遇上应达到本校中同学历、同年龄段其他岗位上教师的平均水平偏上为最合适。出路问题上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一批作为学校的党政后备干部培养,有需要的可以推荐在职攻读更高学位或推荐到地方挂职锻炼。辅导员出路和待遇问题的解决是队伍“职业化”的有力保障。
  “职业化”要求辅导员逐步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所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有力保障。

推荐访问:探析 职业化 辅导员 对策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