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批评中国的六种模式 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外媒关于中国的报道,除了就事论事的消息外,无非是“捧杀”中国和“棒杀”中国两种,前者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自己看了都不敢相信;后者则上纲上线,不大一点儿事就预言中国崩溃。对于夸奖的,听听也就罢了,不必当真;对于批评的声音,可要多加关注了。
  外国媒体由于所在国家的不同、所在媒体的利益不同、个人政见的不同,对中国也有着不同的批评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种模式。
  第一种是“非批评不可”型。为什么非批评不可呢,因为有些媒体是在冷战时期建立的,是对共产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比如说几家众所周知的美国广播电台,他们的任务是和平演变,手段就是找中国的“异议者”说话,把中国描述成黑的。中国越黑,他们得到的经费也就越多,属于典型的“我批评,故我在”。对他们来说,客观不客观无所谓,我们无论做什么他都不会领情,还不如索性做我们自己的事,由他们去骂。
  第二种是“不得不批评”型。这一点德国媒体最为明显。北京奥运会前,有报道说一个德国记者因为赞扬中国被开除,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德国记者,也因为为中国说好话而受到警告。当时,我就此向德国某电视台采访奥运会的女记者求证,这位和蔼的大姐很老实地说,我来之前,老板告诉我,无论看什么事情,都要以批评的眼光。而当时《德国之声》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通晓汉语的运动员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内容还算基本客观,可标题莫名其妙地定为《奥运会完美得没有品位》。既然完美,怎么会没有品位,鸡蛋里挑骨头至此,也算天字号第一家。
  第三种是“职业批评人”型。在西方媒体看来,媒体的天职就是监督,媒体的监督和信息公开是这个社会顺畅运行的必要条件。我认识一些媒体的记者,比如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有时深入中国基层,对地方发生的不平事进行详尽的调查性报道。他们在批评人,没错,但不是无的放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视之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加以引导和沟通,对说得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告知、解释,说得对的地方则吸取教训。
  第四种是“小事大批评”型。把我们的失误或过失无限度放大,连篇累牍地批判,这一点是某些日本媒体的特长。比如说,在奥组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记者就喜欢问些我们看来的“小事”,像媒体班车空调开得温度太低、环保措施不够之类。这是日本一些媒体的风格,他们抓住一件事,就不停地报道,对其指责批评,不必看得过重。
  第五种是“批评人拐弯”型。也可以说是“冷嘲热讽”型。比如说,有的媒体在不得不正面报道的时候,不失时机地配上环境污染、人权等话题,加以巧妙地平衡,把看似不相关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告诉读者,嘿,别看它有些方面不错,还差得远呢。对此,平常心看待就是。
  第六种是“爱之则批评”型。有些批评中国的人,恰恰是热爱中国、喜欢中国的人。他们对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候比中国人更着急。对他们,我们心存感激。
  对于外电对中国的集中关注,甚至有位美国外交官也担心起来,私下问我,你觉得,过多的批评会不会造成中国政府和外媒的关系再度紧张,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我听后笑笑说,你多虑了,中国政府有信心理性对待各种外界的评论,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虽然有批评声,但呈现给世界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中国,多批评几句无妨。
  不过,我这几句也有些玩外交辞令。实际上,在翻译国外对中国的评论时,我们一些媒体经常把前半部分表扬我们的内容留下,把批评中国的部分删掉,结果是,英文世界里批评声一片,中文世界里叫好不绝,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足取。
  我们是个爱面子的民族,对外界的表扬往往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而对批评则深恶痛绝之,认为这是侮辱,是挑衅,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赞扬也罢,批评也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多了。我们知道,媒体往往是很功利的、很现实的,它要考虑观众或读者的喜好;同时,媒体的重要功能是监督和批评,因此,批评会赢得受众。随着各国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媒体自然会加强有关中国的报道,这意味着对中国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增加。也就是说,海外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增加,表明当地对中国的关注增加。
  对中国关注,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可以这样说,中国有史以来从未和世界发生过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与之相对应,中国所受到的批评也从未有如此之多。
  其实,批评是好事,至少是对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肯定,恐怕批评者本身也认同这一点。世界上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美国,这缘于它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如今,中国整体而言和美国相比差距依旧很大,这需要认清,但是,和中国影响力增加所相伴的,必然是更多的批评,这将是长期的、不可避免的。应该注意的是,批评不只是像以前一样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从自身立场出发,会对中国提出批评。
  对此,有人戏言,100年前中国挨打,40年前中国挨饿,现在中国挨批评。此话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道出了中国人挨批评的原因。假如中国依旧闭关锁国、穷困不堪,没人有闲心费尽口舌来批评你。
  这至少说明,中国在平等地融入世界。
  这个过程,就像新媳妇嫁入大户人家,初期的甜蜜很快被后来的磕磕绊绊所替代。换个角度看,磕磕绊绊、批评也是好事,至少说明大家不再是像以前一样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不再是像冷战时期一样相互敌视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中国 六种 批评 西方媒体批评中国的六种模式 西方主流媒体有哪些 西方主流媒体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