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气候变化:科学还是阴谋?

  20年来,气候变化到底是科学还是阴谋的争论,愈加激烈。  “越来越多地掺杂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称,“政治阴谋”、“利益陷阱”的指责,令国际气候谈判蒙上了阴影。
  而真正回归科学轨道,全球气候变化究竟是气候正常表现,还是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尚未厘清。
  气候变化“原教旨”
  20年来,国际气候谈判的科学依据,主要来自于1988年创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发布的多卷气候变化评估报告。1992年建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均由IPCC所发布的评估报告为科学权威依据。
  历史上,IPCC分别于1990、1996、2001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尤其是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也指出了20世纪中期以来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非常可能”是由观测到的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
  “非常可能”是指可能性在90%以上。“这一结论越来越被强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教授称。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姜彤正在参加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撰写工作。他介绍称,IPCC对于报告作者的甄选过程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权威的学术背景;而且要求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者的比例各占一半;同时,IPCC还要求其评估报告的作者不得任职于政府、环保组织等利益相关机构。
  
  挑战大象
  尽管IPCC对报告出台前每个细节的控制和管理,近乎“自虐”;但对其历次评估报告的质疑,自上世纪90年代即告开始,至今未曾消歇。
  质疑的焦点集中在:全球气候是否在变暖?气候变暖是否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否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
  国际上,最为人知的反对声音,来自一个名为NIPCC的机构。2008 年4月,NIPCC 出版了《决策者摘要》,题目与IPCC的观点针锋相对,称“自然而不是人类活动主导着气候”。
  N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主要原因的论点未得到证实;现代变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IPCC所用的气候模式不可信;海平面上升不可能加速。
  NIPCC还称,IPCC的评估报告对温室气体会加热海洋的问题未做讨论;现有科学研究对大气中CO2 生存时间、源、汇的了解还很不够;高浓度CO2 对动、植物生长有利,并不可能造成极端天气事件;中等变暖的经济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对于IPCC历次评估报告结论及其他各种不同意见,姜彤特别强调,IPCC发布的是综合了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研究综述性质的“评估报告”,而非来自某一人或团队的“研究报告”。
  以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为例,这份报告有500多位主要作者和2000多位评审专家参与,并提交给100多个参与国的代表进行审核;
  与之形成对比, NIPCC2008年发布的报告,是由24位学者参与撰写,共引述了184篇文献。
  “战果”决定未来
  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布,1992年《框架公约》达成;
  1996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签署;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布,同年《巴厘路线图》签订。
  2007年,IPCC公布了其第四次评估报告,并继续强化全球升温及人为活动引发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警告。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后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却令关心环境议题的人们“备感失望”。
  此后,国际气候谈判一直低迷至今。“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公布之前,国际气候谈判很难实现突破性进展”,一位多年参与谈判的国内资深人士称。
  目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卷第一稿的初审工作已结束,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发布。何建坤预测,第五次评估报告“估计不会有颠覆性的结论出现”。
  多位学者表示,鉴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究竟会给2020年之后德班平台的具体搭建产生怎样的作用,现在仍未可知。
  “我也听到过阴谋论等诸多观点;但归根到底,在学理清晰的前提下,决定谈判立场的仍然是利益”,李俊峰称。

推荐访问:阴谋 气候变化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