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苏教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摘要: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为指导,对苏教版“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设计研究。   关键词:教学设计;行动研究;学生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4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早期提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勒温则认为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及实施三个阶段。[1]
  化学概念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观的倡导下,如何在概念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最终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我们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索。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计方案
  以概念的讲授和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以概念讲授展开教学,注重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的逻辑性,教师容易控制课堂。
  问题:以概念传授为目的,教师讲授活动多而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少,教学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除概念知识外学生还能有什么收获?
  这一课中除了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知识外,学生还应学会什么?化学除了其本体学科知识的功能外,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从生活、生产中选取教学素材,从学科中心回归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带着这些想法,对本课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
  
  2 第二次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方案
  
  2.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工业合成氨为例计算反应速率,将概念的教学与生活、生产有机结合,凸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实验内容教材上已设计好,学生只是验证得出结论,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突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对本课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
  
  3 第三次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方案
  
  3.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自主构建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加固体铁的量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洗涤剂起什么作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物O2的检验和催化剂都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吗?课堂生成的这些问题也成了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
  问题:学生活动过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并非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
  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那么在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如何?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本源性认识是什么?哪些活动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内容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在前设计的基础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将概念知识教学和学生探究活动整合再次进行了教学设计。
  
  4 具体教学环节的探索
  
  4.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探索
  在学生对反应快慢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合成氨这一实例,运用具体的数据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新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学生能清晰地得出同一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可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意义相同,且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物质对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内涵。
  4.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活动的设计探索
  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一次教学设计,实验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仪器和药品只有一套,每次只有几个同学在做,其他同学在焦急等待结果。教学实践后发现教学机械化,耗时过长,实验只是少数同学参与,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第二次教学设计,将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移至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教学之中,通过实验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差异。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究浓度、温度和催化剂三种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但仍然是按教材内容实验,无创新内容。第三次教学设计,将学生分五组提供相应药品和仪器,增加:铁片、铁粉、稀盐酸、浓盐酸、试管和胶头滴管,探究增大固体和液体的用量,将固体粉碎增大接触面积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更强,实验中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虽然受学校实验条件的影响,五组同学在做不同的探索,但同时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3 活动记录表的设计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都能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合作和讨论的功能,设计了活动记录表。在活动记录表中,包含4部分:我的实验内容、我的观点、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小组讨论后的共识。使用活动记录表,有如下收获:
  ①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任务,能保证讨论的效率;
  ②讨论有详细的记录,能体现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活动纪录表,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做出差异性和发展性评价。
  本节课在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高级教师郑昌福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分校高一年级进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让我在实践中享受教学研究的乐趣,体会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参考文献:
  [1]陈柏华. 论课程行动研究.外国教育研究[J].2001(04).
  [2]王磊,胡久华.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及其教学.化学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化学反应 速率 教学设计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