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摘 要: 刘少奇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的若干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坚持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进一步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刘少奇 社会主义认识 邓小平理论 内在联系
  刘少奇同志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丰硕成果,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究竟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形成了富有前瞻性、独创性的认识和思想丰富而又独特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理论。
  刘少奇同志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将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思想观点与刘少奇的相关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刘少奇的一些理论观点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为邓小平理论所借鉴和吸收,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刘少奇关于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渊源之一。
  刘少奇是党内较早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者之一,他一贯主张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发展社会主义。1941年刘少奇在《答宋亮同志》一文中指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诸领袖,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的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在他们的著作上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欧洲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比,有其更大的特殊性。”[1]221“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1]2221956年6月17日,刘少奇会见南斯拉夫青年代表团。在谈到向别国学习的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它的缺点,必须不断改进,使它更完善,更适合于各民族经济和社会的情况。把任何一个制度绝对化是不妥当的。一种制度在这个国家实行得很好,不一定在那个国家就完全能照办,可能有不好的,因此,还要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外国经验只能参考,但必须参考,所以我们也参考南斯拉夫及其他国家的经验,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3]3701962年刘少奇进一步提出“走自己的路”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2]423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同样的概括,并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口号。这与刘少奇的论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事实和理论理论上证明了刘少奇的社会主义认识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
  二、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
  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有比较系统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这是建立在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判断和分析基础之上的。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刘少奇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口号。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长时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才能逐渐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去。”[1]127他认为,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占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还有相当比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广大的小生产者。他的这些认识,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符合中国国情。邓小平也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追根溯源是毛泽东创立的、刘少奇所坚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后,我党在继承和发扬刘少奇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重新回归到刘少奇坚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
  三、刘少奇主张确立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
  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主张确立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认识,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刘少奇同志关于确立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多篇著述中。在《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和《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篇文章中,他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就要开始了,要提出经济建设作为党的总任务。他认为:“党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使中国工业化。”[3]2081951年7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一文中指出:“在建设时期,除开必要的国防外,一切工作和其他建设均配合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601956年9月,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中,又强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一定要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
  1957年5月,在听取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杨献珍,副校长侯维煜关于党校学员开展整风运动情况的汇报后。刘少奇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各行各业、多种多样的,只搞计划性,没有灵活性、多样性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多样、更灵活。如果我们的经济还不如资本主义的经济灵活多样,而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3]401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许多思想中,都可以找到刘少奇相关思想和实践的影子。虽然刘少奇的有关思想和论述不可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有关思想和论述同日而语,但他却为我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开了先河,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这些认识和实践,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在客观上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渊源之一。
  综上所述,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理论与邓小平理论之间有着许多的历史联系。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理论中许多被历史检验证明是合理和正确的思想,被邓小平理论借鉴和吸收继承下来,被继承下来的思想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作用,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研究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方面富有特色的成果,对于我们学习和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进一步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开拓创新,建设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一版.
  [4]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0,第一版.
  [5]王世谊.刘少奇:承前启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者――兼论刘少奇的探索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4):52-62.
  [6]常筑.刘少奇十年探索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72-76.
  [7]任晓伟.建国前夕刘少奇对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思考[J].党的文献,2007,(5):28-32.
  [16]张凤翱,马晓雪.刘少奇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论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36.

推荐访问:略论 邓小平理论 内在联系 刘少奇